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火爆”信托屡遭质疑 基建信托风险几何

2012年11月28日 14:58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2012年以来,基础设施领域集合信托(以下简称基建信托)成立数量稳步增长。截至11月20日,今年基建信托成立了429款,市场占比11.19%,而2011年全年该类产品仅成立了199款,占比仅为4.77%。

  与此同时,由于集合信托委托人和信托项目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一直以来,销售火爆的信托产品往往会受到部分投资者的质疑。11月上旬,市场传闻监管部门对部分信托公司的基建信托进行窗口指导,投资者对此类产品风险的关注骤然上升,疑问也不断增多。

  高收益究竟来自于何处

  投资者的第一个疑问是基建信托的高收益来自哪里。

  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告诉我们,高收益可能来自于高风险,因为金融市场上风险和收益正相关,而更为传统的供给模型告诉我们,高收益(价格)也可以来自于旺盛的资金需求或疲弱的资金供给。

  普益财富的研究员范杰表示,此轮基建信托发行的高峰得益于旺盛的资金需求。“自2010年下半年来,GDP同比增速季放缓,至2012年一季度下滑至8.05%,第二季度更是下滑至7.80%。虽然政府在2012年放弃了经济‘保八’的目标,但迅速下滑的工业增加值和处于临界值以下的PMI似乎预示着经济冬天的来临,于是各地项目纷纷上马,尤其是基建项目,它作为中国拉动经济的传统手段,有着较旺盛的资金需求。”

  范杰告诉记者,另一原因便是银行信贷资金量较大,为了控制地方性融资平台无限制的扩大,监管层对部分基建项目贷款做了较严格的规定,而由于在2008-2009年刺激经济过程中,各银行都形成了较大的对地方性融资平台的债权,为了避免贷款过于集中在基建行业,部分大型银行也开始严控此类贷款的增长。这就造成了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应的紧张。

  一方面是资金需求的旺盛,另一方面是资金供给的紧张,这自然使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愿意以较高的成本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基建信托维持较高收益就不足为奇了。

  隐性担保是否存在

  投资者的第二个疑问是地方政府对基建信托的融资是否存在担保或者隐性担保。信托公司在销售此类信托产品时,一般都会突出地方政府对债务的隐性担保,这样的担保是否真的存在呢?

  业内人士透露,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由或同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出具还款来源纳入财政预算的决议文件,即将还款纳入预算,从而实现地方政府对债务的隐性担保,将融资平台之债转换为政府之债。

  由于目前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收期限一般较长,大大长于对应的基建信托的期限(一般在两年之内,通常为12、18、24个月),甚至部分基建项目根本没有经营性现金流,如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故基建信托的还款来源不可能是项目的现金流。从这个意义出发,将还款纳入财政预算显得尤为重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的基建信托基本不存在系统性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少部分基建信托的还款并没有通过人大或其常委会的决议而纳入财政预算,留下了一定风险隐患,需要引起注意。”李超

【编辑:安利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