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需求难以大幅拉动铜价

2013年01月30日 11:27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虽然金融属性继续左右着铜价的走势,但QE系列对铜价的边际效应已经减弱。目前铜价的运行区域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与市场信心的转变将使铜价在2013年高位宽幅震荡。

  2013年全球宏观经济温和复苏是大概率事件,全球铜市将面临更为良性的复苏背景。虽然金融属性继续左右着铜价的走势,但QE系列对铜价的边际效应已经减弱。2013年的铜价处于金融属性与基本面属性博弈的胶着阶段。虽然2013年铜市供需结构可能面临着转折点,但这不足以使铜价大幅下挫。在今年全球经济与市场信心如此灰暗的时候,铜价依然维持高位坚挺态势,说明铜是工业品中的佼佼者。由此可见,铜价目前的运行区域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全球经济温和复苏与市场信心的转变将使铜价在2013年高位宽幅震荡。

  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修复

  根据领先指标,美国经济有望逐步改善。从去年二三季度经济增长来看,经济内生动力还仍较疲弱,去年三季度的回升很大程度上则来自国防支出的刺激。加上年底即将面临“财政悬崖”威胁,能够顺利度过的几率也在逐步减小,再加上房地产复苏势头温和,就业压力要比失业率数据显示得大,预计明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可能仍将维持低速增长,下半年的复苏动力会有所加强。

  就美国经济本身来看,个人消费支出与私人投资是其一直以来的最主要经济增长动力。而对于目前的美国经济来说,面对的最大挑战则是就业市场与房地产市场,两者均对消费支出与私人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就业状况主要通过影响收入水平来对个人消费支出产生作用,并且作为美联储盯住的一个重要指标,会影响私人投资的预期安排;房地产市场则主要通过财富效应影响个人消费,通过住宅投资直接影响私人投资(住宅投资目前大约占到总私人投资的35%);另外消费支出的扩张与收缩,也会影响到私人投资的计划。因此,就业与房地产市场状况成为目前美国经济增长的两个关键因素。

  美国房地产市场从底部复苏的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这是利好于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消息。从成屋与新屋的销售数据来看,其正处于温和回升的过程当中;从库存数据来看,新屋与成屋的库存均处于去化当中,目前的库存状况大约相当于2005年或2006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另外,从房地产市场领先指标来看,私人建造支出,尤其是私人住宅建造支出占比有明显回升,成为拉动建造支出上行的主要动力。从房价上来看,标普CS大中城市价格指数今年以来的上升势头非常显著。

  总体来看,2013年美国稳定复苏是大概率事件,随着未来美国经济内生动力稳健增强,财政政策将明确走向紧缩,而货币则从宽到紧,从外部风险敞口的收窄到内部定向支持房地产的复苏,资金流向新兴市场呈收敛态动,有利于美元中线转强,全球资金向美国流入的趋势逐步增强。目前美元正在构筑中期大底的概率较大,但预计2013年仍不会对大宗商品造成直接的冲击,铜价面临趋势性上涨的概率极小。

  欧元区经济继续阴霾

  去年下半年以来,欧债危机出现明显缓和。一方面与欧洲央行的积极态度与措施有关:坚决捍卫欧元并在9月推出直接货币操作(OMT)计划;另一方面欧洲稳定机制(ESM)也于去年10月成立,并在12月初发债援助西班牙银行业重组,有效缓解债务危机形势;再者,妥协程度有所增加,希腊2020年债务占GDP目标被放宽至124%(原为120%),并且债务回购顺利实施。

  总体来看,欧元区今年下半年的危机应对措施有超预期,并且解决债务危机的长期框架也开始显现轮廓:积极推动建立银行业联盟,欧洲央行的OMT计划与ESM的成立形成强大的防火墙,寻找经济增长与财政赤字控制之间的平衡。

  中国经济企稳

  中国经济在2012年三季度见底企稳。2013年,地产、基建、出口盘活宏观需求,经济将继续复苏,未来将通过新型城镇化来释放内需的最大潜力。CPI则处于较低水平,政策空间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关键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这意味着进一步经济改革及政策出台可期。

  今年货币政策总体思路与去年大体相近,由于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从稳增长角度出发货币政策的空间要小于财政政策。今年基建投资拉动的中国需求回暖短期内更利好于黑色金属和水泥,但对有色金属的拉动效果并不明显。

【编辑:曹慧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