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用卡 “防盗”窍门多 细节防范不可缺

2013年03月17日 13:33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现在,信用卡已经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付、理财工具之一。但随着信用卡的不断普及,信用卡盗刷的案件也日益频发,各种新型的犯罪方式层出不穷,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卡片,让犯罪分子没有可乘之机呢?工行的理财专家提醒,持卡人在用卡刷卡的方方面面都不能掉以轻心。

  密码保障更安全

  信用卡交易可以分为凭密码交易和签字交易两种形式,在办理卡片时可以自主进行选择,多数银行可以让持卡人自行设定输密最低限额,在限额之下通过签字方式就可以完成交易。虽然方便,但在安全保障方面却有所欠缺,相比之下,凭借密码进行交易的方式则更加安全,盗刷难度较高,能够更好地起到安全防范作用,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设置生日、身份证号码、家庭电话等过于简单的密码。

  当然,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在境外商户消费时,即使你设定了消费密码却没有输密就完成了消费,难道是商家有问题吗?其实不然,在境外维萨、万事达、运通等发卡组织的网络消费时并无密码要求,仅凭签字就可进行交易。信用卡签名和密码同等重要。

  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信用卡均设置密码,但随着信用卡使用次数的增加,密码泄密风险也就相应增大,而在信用卡和密码丢失后,核对信用卡背后的签名就成了保护卡主信用卡安全的最后屏障。如果收银员在核对签名过程中,发现签名与信用卡上的签名不符,有权取消这笔消费,并拒绝出售商品,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给失主造成损失。

  对持卡人而言,在办理信用卡的时候,应该签一个比较有个性的名字,最好是难以模仿的签名。同时,消费者在密码设置上千万别设置成生日等容易被试出的数字。此外,应养成保留交易单据的习惯,便于对账和发生问题时提供给银行调查,并最好熟记银行电话号码,发现卡片丢失、被盗等情况,要立即电话挂失。

  细节防范不可缺

  除了通过密码进行安全保护外,许多细节也不可遗漏,在刷卡时不要让信用卡离开视线范围,留意收银员的刷卡次数,而在输入密码时,则应尽可能用身体或另一只手遮挡操作手势,以防不法分子窥视。 收银员交回交易单据及卡片后,应认真核对单据上的卡号、交易日期以及交易金额等信息是否正确,卡片是否为本人的卡片;千万不要在非本人交易的单据上签名。在收到信用卡对账单后应及时核对用卡情况,如有疑问,应及时拨打发卡银行客户服务热线查询。

  时下,网上购物颇受消费者的青睐,通过网上商户交易要注意确认商户的真实性,谨防虚假支付网站,此外,境外网站消费风险较高,一旦被盗刷公安机关立案和追查的难度也更大,为此,部分银行和发卡组织设置了境外网上支付开关,在完成购物后要及时关闭境外网上支付开关,做好网上消费的保护措施。

  “闪付”存款不宜多

  “闪付”是衍生出来的一种快捷支付方式,消费时只需拿出带有 “闪付”功能的银行卡在标有 “闪付”标识的POS机前轻轻一晃,不用输入密码,不用签字, 1秒完成支付。取消了密码、签字这些环节,还安全吗?

  “闪付”一般出现在金融 IC卡, “闪付”使用的是一种电子现金账户,属于非实名、不验密、不挂失、不计息的借记性质账户,仅支持圈存、消费、查询等功能。

  工商银行理财专家表示: “拥有闪付功能的银行卡可以挂失,但是圈存 (指向电子现金账户存入资金的交易,即把一定量的资金存在特定的电子钱包)进 ‘闪付’的钱确实无法挂失。闪付的功能比较方便,所以目前建议客户存少量金额,不要存太多。一般规定圈存上限是1000元人民币,单笔消费最多300元人民币,但是卡种不同会有细微的区别。”

  从地域看,全国多数省 (市)已陆续推广“闪付”的应用。上海、广州、宁波、长沙、常德、贵阳、香港、澳门等地 “闪付”已经逐渐普及。上海超过1500台自动售货机已支持 “闪付”,长沙的超市、广州的部分商场、宁波的公交线路、常德等地的出租车等都已逐渐支持 “闪付”。

  余额变动早知道

  目前,许多银行已经开通了短信提醒业务帮助持卡人及时掌握自己信用卡账户状态,一旦收到非本人消费的提醒就可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据了解,不同银行对于这项业务的收费标准不一,工商银行向持卡人提供免费的余额变动提醒业务,而且提醒金额没有下限,只要余额有变动就能收到手机短信。银行人士也指出,一旦发现卡片可能被盗刷,持卡人可以通过就近商户消费或ATM交易留下交易凭证,方便银行通过消费场所来判断该笔交易是否为盗刷,以减少损失。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