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首次警示资金池风险 曝调控新动向

2013年05月10日 09:0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央行首次警示资金池风险 建立“防火墙”

  在昨日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对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风险问题发出警示,并对风险防范提出若干建议。

  目前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占全部表外理财产品只数的比例超过50%。央行分析说,资金池理财产品隐含的风险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不单独核算投资收 益,风险收益不匹配,可能出现不同产品间转移利益;二是期限错配,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三是资产和负债的双重表外化,存在表外表内业务交叉风险;四是信息 不透明,投资者对产品缺乏充分了解;五是权责不明确,带来一定法律风险。

  报告指出,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需要引导商业银行审慎、规范推进理财业务创新。一是收益与风险相匹配。对理财产品的监管,应着重考量其风险 收益的分担是否合理。首先要求理财产品可单独核算,这是考查风险和收益的基础;其次是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即体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原则。

  二是加强表外理财产品风险管理。一方面,要从严掌握商业银行风险计量,根据业务真实属性和风险状况,及时、足额计提资本和风险准备。另一方面,建立 和健全商业银行表内表外业务以及商业银行与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合作的“防火墙”,避免表外业务风险的跨市场、交叉性传染。

  三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对理财产品发行、存续和到期等过程中涉及的资金投向、风险评级、客户收益等信息,银行需要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披露,提高产品透明度。

  四是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权责。应在制度层面给理财产品更明确的法律地位,厘清银行和投资者之间、银行和投资资产之间的权责关系,同时尊重理财产品契约本身的严肃性。

  五是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金融消费者对理财产品性质的认知能力和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证券时报网)

  央行报告直陈银行理财“五宗罪”

  昨日央行在其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单独开辟专栏,直陈了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的“五宗罪”。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历史上,如此细致地专门分析一项银行的具体业务,实属罕见。

  央行称,截至2012年末,存续银行理财产品3.1万只,资金余额6.7万亿元,同比增长 64.4%。目前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占全部表外理财产品只数的比例超过50%。

  其实从2011年开始,资金池理财产品爆炸式增长就已引起各界瞩目。在分析中国的影子银行时,不少学者会将理财产品划归影子银行一类。

  中金公司在其研究报告中,就曾分析过影子银行迅速扩张所带来的影响:风险缺乏有效监管;可能导致信贷量、M2等货币数量指标意义下降。

  这两点影响,不但会给金融稳定带来冲击,同样也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扰动。

  报告中,就资金池理财产品,央行概括了五大类风险。

  “一是不单独核算投资收益。这个特征可能造成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即有可能出现银行在不同理财产品间转移利益的行为。”央行称,二是期限错配。如果理财产品的发行时间和到期时间安排不当,或者理财产品持续滚动发行出现困难,就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

  在银行资金池理财模式下,存款转为表外理财,即负债的表外化;同时银行资金池理财产品(主要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所投资的资产也被记录在表外,即资产的表外化。

  “三是资产和负债的双重表外化。”央行称,这可能带来两方面的风险。首先是资本约束不足的风险。若在未充分计提资本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过度参与一些高风险领域,可能会超出其风险管理能力。其次是表外表内业务交叉风险。

  此外,信息不透明、权责不明确,则是央行点出的另外两大风险点。

  央行称,尤其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表面上银行只负责管理运营客户资产并收取管理费,对客户资产的盈亏不承担连带责任,但事实上银行出于商誉等考虑往往很难真正实现客户风险自担,由此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第一财经日报)

  央行:货币政策继续稳健 预先防范通胀风险

  央 行 9日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步将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下一阶段的物价形势不可盲目乐观,要注 意预先防范通胀风险。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

  “展望未来,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在宏观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改革措施的助推下,仍将保持平稳发展的基本态势。”报告称,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在物价总水平回落的同时,要前瞻性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下一阶段,央行将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货币环境的稳定,着力改进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 是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 动性供需形势,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 、再贷款、再贴现及其他创新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二是着力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强存量 信贷资产的结构调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三农”、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信贷支持,满足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 需求。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

  三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体系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调控机制。

  四 是继续推进债券市场发展,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继续坚持市场化方向,推动面向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场外债券市场发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推动债券市场规范发 展。强化市场化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强化培育投资者自行识别和承担风险的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提高债券市 场国际竞争力。

  五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支持民营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继续推动地方金融改革试点,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六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构建危机管理和风险处置框架,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证券日报)

  央行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以调流动性

  今年一季度,央行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情况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操作效果。

  央行于2013年年初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LF),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

  据 央行介绍,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作为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以7天期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 展操作。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

  常 备借贷便利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常备借贷便利的最长期限为3个月,目前以1至3个月期操作为主;利率水平根据货币调控需 要、发放方式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主要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必要时也可采取信用借款方式发放。

  央行称,这些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及时创设,既可以有效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也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证券时报)

  央行定调维稳货币环境 外围宽松负面溢出效应加大

  世界主要央行热衷低利率政策,将全球带入了大宽松时代。中国是否应该跟进?

  昨日,央行在其公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中,定下了下一阶段中国货币政策的主基调:维持货币环境的稳定。

  “主要经济体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加大,助推了国内信用的顺周期扩张。”与此同时,央行还强调,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在物价总水平回落的同时,要前瞻性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一方面要控制通胀,另一方面,又要防范热钱,货币政策面临着左右为难的境地。从昨日央行报告中的表述来看,货币政策的决策天平将更多地向控通胀方向倾斜,加息的概率有所下降。

  已创设SLF

  谈到第一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时,央行称,2013年以来,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外汇流入增加、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的形势变化,前瞻性地进行预调微调。

  这种灵活的预调微调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第一季度,根据春节等季节性特点累计开展短期逆回购操作约1.34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2530亿元。

  与此同时,央行还称,2013年年初,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设借贷便利(SLF),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运用。

  相比于今年1月早已公之于众的SLO,SLF工具是央行第一次对外披露。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央行推出SLO,是由于市场中短期性的资金需求比较多。长期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一周或两周,资金进出的时间周期会比较长,推出SLO满足了市场对短期资金的需求。

  SLO以7天期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而在解释SLF时,央行称,其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其最长期限为3个月,目前以1~3个月期操作为主,使用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

  此外,SLF主要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必要时也可采取信用借款方式发放。

  “上述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及时创设,可以有效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央行称,2013年第一季度,央行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情况,开展了SLF操作,取得了较好的操作效果。

  货币环境维稳

  “主要发达经济体超宽松货币政策加码。”央行还在报告中称,日本推出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部分央行继续降息,全球资本流动仍将呈现规模巨大、方向多变的特征,溢出效应增大,外部资金流入增多助推了国内信用的顺周期扩张。

  而与此同时,部分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也趋于进一步宽松:印度年内已连续三次降息;墨西哥央行于3月8日下调基准利率;越南央行于3月26日下调基准利率等等。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财苑)刘元春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冲击有加剧的倾向。全球主要央行降息后,中国的内外利差空间更加扩大,而这又反过来引致热钱加速流入。

  与此同时,国内的情况是,国内通胀压力不能忽视。昨日,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CPI同比涨幅为2.4%,比上月小幅反弹0.3个百分点。

  一方面,通胀压力一直存在,另一方面,世界主要央行频频降息。这种情况下,中国是否要跟进?跟进,有利于稳定增长,防范热钱;不跟进,则有利于控制通胀,稳定房价,促进结构调整。当此节点,央行货币政策的平衡更难把握。

  从昨日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看,其决策天平似乎更倾向于不跟进。

  央行称:“对下一阶段的物价形势还不可盲目乐观,要注意预先防范通胀风险,前瞻性引导、稳定好通胀预期。”

  特别是提及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央行称,“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维持货币环境的稳定”,“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

  这两点表述预示了两个信息,一来央行强调货币政策环境维稳;二来,数量工具的排序,位居价格工具之前。这意味着,短期之内,作为价格工具的降息,出台的概率大大降低。

  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财苑)也认为,降息的可能性不大。“银行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实际利率,热钱进入中国主要是冲着市场实际利率去的。即使央行降息,市场实际利率也有可能上升。”(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安利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