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规模有限定价中性 央票重启无碍流动性适度宽松

2013年05月10日 10:16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规模有限 定价中性

  央票重启无碍流动性适度宽松

  9日上午,央行招标发行100亿元3个月期央票,同时开展370亿元正回购交易,全周公开市场操作仍净投放资金840亿元。与此同时,本期央票中标利率为2.91%,继续透露出中性货币政策信号。市场人士指出,央票重启主要是提供一种应对外汇占款和到期流动性增多的“削峰”措施,不会改变流动性适度宽松格局,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央票发行利率将基本稳定,从而淡化市场对政策收紧的担忧。

  时隔16月 央票回归

  5月8日,贸易数据打头阵,揭开了4月份部分关键经济金融数据披露的帷幕。但是,当下债券市场投资者的心思显然已不在经济数据的身上。自8日央行意外开展央票询量以来,公开市场操作的新动向便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8日晚间,央行公告将于9日招标发行100亿元3个月期央行票据,宣告央票这一传统流动性回收工具的正式回归。此前央行最后一次发行央票是在2011年12月27日,当期发行了40亿元的一年期央票,参考收益率3.4875%;最后一次3个月期央票发行日为2011年12月22日,发行量10亿元,参考收益率3.1618%。

  5月9日,央行公告当天上午对100亿元3个月期央票进行了价格招标,中标价格为99.28元/百元面值,参考收益率2.9089%。同时,央行还开展了370亿元的28天期正回购操作,中标利率持平于2.75%。

  定价中性 旨在对冲

  央票的回归,暗示央行可能动用更多品种或期限的工具强化公开市场的资金回收能力,这不免会影响市场对未来流动性趋势的预期。不过,9日央票招标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对于流动性趋紧的担忧。

  一位银行交易员表示,本期央票的发行量只有100亿元,远低于央票到期规模,且公开市场操作以净投放结束,显示央行并无意释放大幅收紧流动性的信号。

  该交易员认为,央票重启的意义,主要是提供一种应对外汇占款和到期流动性增多的“削峰”措施。一方面,投机性外汇资金流入导致一季度我国外汇占款增长较快,央票回归很大程度上是冲着“热钱”而来;另一方面,今后三个月是年内央票和正回购到期的高峰,之后到期量则将减少,目前发行3月期央票可以将到期资金延后投放,起到熨平流动性波动的作用。

  与此同时,市场还非常关注央票的定价,相比回购,央票利率一向被认为具有更明确的政策性内涵。

  从历史上看,3个月央票发行利率平均比同期Shibor利率低1个百分点左右,目前3个月Shibor利率为3.88%,则3个月央票发行利率应在2.9%左右。另外,3个月央票与正回购同为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两者定位相近,考虑到央票流动性更好,利率略低于正回购较为正常。此前最近一期3个月正回购招标利率为3.05%。因此,3月央票发行若在2.9%-3.05%之间则是比较合理的。而招标结果显示,本期央票中标于2.91%,很难看出政策将有收紧或者放松的讯号。

  有机构观点指出,考虑到此次央票重启主要是针对“热钱”问题,未来发行利率预计将基本保持稳定,政策引导的色彩会淡化。一般而言,只有当央票利率持续上调或者下调时,才会起到引导货币政策预期的效果。

  净投放近千亿 资金面平稳

  Wind数据显示,本周公开市场分别有1100亿元央票和760亿元正回购到期,到期资金量是年初以来最高的一周。央行此前于周二开展了550亿元的正回购交易。据此计算,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本周将净投放资金840亿元。至此,央行已连续三周未在公开市场净回收流动性。

  市场人士表示,结合央票重启和本周公开市场净投放近千亿资金来看,央行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结构的目的,仍是在当前外源流动性持续增多的背景下,继续维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适度充裕和基本稳定。

  从资金面反应来看,8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完成后,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除7天品种外基本保持稳定,而7天回购的小幅上涨,主要是因为该品种跨15日的准备金缴款日,短期需求有所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交易员同时指出,央票毕竟是一种流动性回笼工具,且期限比正回购长,其重启发行虽不能简单理解为收紧流动性的信号,但也表明央行不愿看到流动性过于宽松。未来央票发行量可能视外汇占款及到期资金规模灵活调整。由于首期100亿元具有很强的试探意味,且定价相对二级市场略低,下周若延续发行,规模预计会有所提高。但总体看,央票重启不会改变流动性适度宽松格局。记者

【编辑:安利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