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五年翻三番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成效显著

2013年06月28日 09:51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记者日前从银监会了解到,涉农贷款投放在5年内增长3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8.5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长12.4万亿元,涉农贷款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

  农村金融改革成效显著

  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1.8%,不良贷款率下降为4.5%,系统性风险基本化解。截至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5.3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2.7万亿元,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30%和农户贷款的75.2%;承担了全国98.4%的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67.7%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覆盖任务。

  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扩大。2009年以来,累计解决1249个乡镇的金融机构空白和708个乡镇的金融服务空白问题。截至2012年末,县域物理网点数量达到11.3万个,年均增加超过1000个;乡镇新布设ATM机、POS机等电子机具231.7万台,较2007年增长29.5倍;在40万个行政村设置了助农取款服务点,小额取现转账电话覆盖30.4万个行政村。农村保险服务网点达到2.2万个。

  涉农信贷投放和服务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效。2009年以来,涉农贷款已连续4年实现“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2012年末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较2007年末增加1.8万亿元。组织开展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等“三大工程”,支持各地开展“三权”抵(质)押试点,推广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目前,全国约有3.8万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接入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4万个农村地区银行营业网点开办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深入开展农村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建设,为1.48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对9784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定。进一步推进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知识进课堂试点等活动。

  农村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实行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费用补贴,2007年以来累计安排各类补贴资金137亿元。制定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减少税收负担。对农村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2至7个百分点;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2012年累计发放超过2000亿元。免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费,设立农村网点和涉农金融产品市场准入绿色通道,实施弹性存贷比、降低农户贷款风险权重等支持性监管政策。

  支农服务监管制度从无到有。限制农村信用社撤并农村地区网点。2011年实施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股东支农服务承诺制度,2013年全面推广董事会下设“三农”服务委员会,指导建立符合“三农”金融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决策机制和经营模式。持续监测涉农贷款投放,建立县域法人存款用于当地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存款准备金率、监管评级、市场准入挂钩。

  完善组织体系促进服务创新

  在涉农信贷业务大发展的同时,机构建设亦在加速推进中。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深入推进。数据显示,该试点目前已推广到全国12个省份,942个县,农业发展银行五年来批准在中西部新设85家县级营业机构;邮政储蓄银行3623家具备信贷投放功能网点设在县和县以下地区;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五年来县域网点增设1611家;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939家,其中62%位于中西部地区……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步拓宽,重点保障粮棉油收购储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并加快健全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与此同时,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稳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组建村镇银行876家,累计向74.2万农户发放了2002亿元贷款。

  此外,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启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积极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农产品期货品种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建立以扶贫贴息贷款为主体的扶贫信贷体系。

  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不仅要设立网点,更要将合适的金融产品带进农村。

  近年来,各地金融机构结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特点,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如运用微贷管理等技术,积极扩大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覆盖面;围绕地方支柱行业、特色产业开发产业链信贷产品;创新适合农村客户需要的结算工具等。

  在浙江地区,各金融机构围绕农业产业链条、林权抵押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产品的创新层级。如农行在嘉兴地区,针对生猪和甲鱼养殖,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增信模式开发了两条产业链融资产品,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2.5亿元,办理结算业务逾10亿元。

  宁波以“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激活农村“沉睡资本”。截至5月末,宁波地区各金融机构已累计向4500逾名农户发放“两权一房”贷款近7万亿元。

  此外,各地金融机构还因地制宜推出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惠农卡”等创新产品,为万亿农民安居致富提供融资保障。

  政策推动改革向纵深挺进

  政策推动,被认为是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成效卓著的主要原因。

  在多年推动农村金融创新的基础上,人民银行于2011年7月分别印发《关于建立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专项监测报告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的通知》,建立了按季度监测制度,强化了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全面提高了信贷政策对“三农”的导向力。

  银监会方面,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入,银监会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存贷比弹性考核制度,允许农村金融机构将利用央行支农再贷款发放的贷款从存贷比分子中相应扣除,并允许涉农贷款旺季临时性突破存贷比指标。缓解村镇银行设立初期资金不足问题,村镇银行成立后五年内不考核存贷比指标。

  此外,银监会还放宽涉农不良贷款监管容忍度,对因灾导致农业生产受影响的,允许贷款合理展期,不降低信用评级;将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降低其资本占用;在监管评级指标中增设“支农服务情况”评分项;减免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收费。

  在多个部门、多项政策的共同支持下,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持续加大。然而受农业弱势和弱质性等因素制约,农村金融服务仍是整个银行业最为薄弱的环节。如何继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仍是摆在各级金融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人民银行表示,今年仍将继续推动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农业银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持之以恒地通过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原则,下一阶段,银监会将继续督促金融机构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重点投放到“三农”领域,确保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同时,紧密跟踪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研究出台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和产业化发展,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

  监管政策安排方面,银监会将继续完善弹性存贷比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向粮食主产区、经济薄弱地区的县域法人机构倾斜。对定位清晰、管理规范、支农力度大的机构建立机构和业务准入的“绿色通道”,并扩大县域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的考核范围。周萃

【编辑:安利敏】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