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年中经济观察之二:中国百万亿货币“蓄水”是喜是忧?

2013年06月28日 13: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题:中国百万亿货币“蓄水”是喜是忧?

  中新社记者 魏晞

  2013年中,中国金融从业者发现,无论过去六个月如何忙碌精彩,都抵不过最近30天的惊心动魄。

  6月以来,中国银行间市场资金骤然紧张,隔夜拆借利率连续暴涨创下历史纪录,一些中小银行资金缺口无法弥补四处拆借,理财产品爆发性“揽钱”,券商、信托、保险公司也都跟着忙得团团转。

  这场所谓“钱荒”,发生在中国相对宽裕的流动性背景下:中国央行最新统计显示,截至5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104.21万亿元人民币,连续三个月踏入“百万亿俱乐部”,稳居全球之首。

  “钱去了哪里?”这个问题无疑触痛了中国金融体系的上下经络,决策层和金融机构忽然相视“陌生”。调整轨道中的中国经济,面对高居世界第一、突破百万亿的货币存量,该是喜是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认为,“钱”并没有收紧,相反,“钱荒”正是源于近几年银行“随心所欲”的业务扩张。

  在中国货币供应量连年增长之下,央行供应的货币,很多没能如决策层所愿进入实体经济,而是留在金融体系里空转套利。相比投放给那些“踏实”的行业企业收取贷款利息,银行更乐于选择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平台乃至影子银行等高收益市场。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为,这一次的流动性紧张,恰是广义货币M2增速超过央行既定目标,决策层因此下决心调控“纠偏”。他坦言,“钱荒”是因为“被调控者跟不上调控者的思路”。

  因此,百万亿人民币货币存量对于中国经济的忧喜,主要取决于钱用到了哪里。“避虚就实”,将庞大的资金从虚拟投向实体,这个答案,其实很早大家已经心知肚明,只不过现在需要下更大的决心、更配套的政策去实现它。

  如今,中国决策层已经借这场所谓“钱荒”传递出明确的信号:中央政府提高了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将更加关注对金融风险的控制,要“盘活存量”,“未来不能再依靠信贷增长刺激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记者表示,广义货币(M2)存量多少,关键还要看宏观调控力度。尽管已经连破百万亿关口,但如果能把货币政策稳定币值和防御通货膨胀风险的工作做好,“压力就会小一些”。他建议,中国应该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最重要是要调节好货币总的规模、结构和流向,尽可能让货币为经济发展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贺立平也对记者表示,中国流动性过去很充足,央行不能无限制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当下,应该减少供给、调整流向。“这件事情,必须央行和市场相互配合、协作才能做好。如果只有一方主动而一方消极,就必然出现一些摩擦。反之,对市场的震动就会比较小。总的来说,当前“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

  近一段时间,中国各方针对货币供应量居高、而实体经济未被“激活”的局面,已然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比如中国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后,新增外汇占款大幅放缓,基础货币供应明显下降;再比如中国银监会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的新规,也为银行间的资金流动作出限制,一时间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明显收紧。

  但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与稳健货币政策这些共同目标,相信监管层还会有持续动作,此次“钱荒”只是一个善意的警告。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理应着眼于打击银行通过监管套利、隐藏贷款、不良资产和风险的做法,把一些“其他贷款”挤出,让信贷扩张逐步放缓,使得整体经济增长与货币投放量步调更为协调,也更加健康有序。(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