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综述:创新 中国金融业的机遇和挑战

2013年07月19日 23:4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贵阳7月19日电 题:创新中国金融业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 杨滨

  7月19日下午,贵州省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国际会议厅内,金融界大腕云集,绿色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论坛正在这里举行。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担任论坛主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副行长以及多家专业银行及证券保险业等高管出席。绿色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是他们共同的话题。

  金融是经济的加速器和制动器。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完全取决于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宽松,经济发展就相对较快;反之,货币政策紧缩,经济发展则相对缓慢。

  数据显示,今年6月底,我国广义货币余额(M2)105.45万亿元,又创新高。其实早在2012年,M2已“狂飙突进”到97.4万亿,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

  但就在此时,中国却出现了钱荒,隔夜拆借利率直线攀升,许多金融机构“钱紧”。许多人事后解释这是央行一次小小的测试。但当一台台ATM机不愿“吐钱”,当一笔笔大额跨行转账频频被拒,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原来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啦。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口袋里还是多放点现金吧。

  面对庞大的M2余额,我们试图给予各种各样的解释,但货币超发却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货币超发,另一方面,却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不停喊渴。

  钱在哪里?钱到了哪里?

  业内人士给出了解释,不缺钱的得到了更多的钱,缺钱的却得不到钱。不缺钱的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钱生钱,缺钱的想尽千方百计借钱,以解燃眉之急。

  如何解决这种“马太效应”?出席论坛的金融高管、专家们给出答案:只能依靠金融创新。

  创新,需要动力。从历史来看,所有的改革都是逼出来的。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垄断获取暴利,创新就不会有时间表。

  将自主权真正交给银行,实现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一语破的,取消贷款利率浮动下限,将贷款风险定价自主权交给银行。金融创新同样要与生态文明结合,要不断创新产品、改进服务,引导和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严格限制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信贷投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

  创新,也是中国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也对银行业形成巨大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第三方互联网金融对现金、票据、信用卡替代效应明显。加速金融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控制风险,保障金融体系安全是创新的底线。金融创新首先是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的满足实体经济的要求,严禁过度放大杠杆率。有利于严守风险底线,对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利用必须是在能管理,能承受的范围内。创新要有利于保证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能以牺牲消费者的权益为代价。

  与会的金融机构负责人与专家认为,当前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仍处于机遇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