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堵住保障房违规分配和挪用黑洞

2013年08月13日 14:2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近日,审计署公布的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显示,10.84万户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因提供不实资料、相关部门审核把关不严,违规享受保障性住房实物分配3.89万套、领取租赁补贴1.53亿元。

  层出不穷的违规配租配售,再度引发了公众对保障房分配公平与效率的关注。众所周知,保障房是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修建的准公共类产品,借以改变住房分配不公平、不平均的现状,以满足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居住需求,如果把握不好公平这一生命线,势必会使其保障民生的功能大打折扣,甚至损害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在本次审计报告中,还有360个项目或单位挪用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57.99亿元,用于归还贷款、对外投资、征地拆迁以及单位资金周转等非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支出。这些现象暴露出整个楼市调控中的新矛盾和新漏洞。事实上,虽然我国保障房建设迅速,整个“十二五”期间将会有3600万套保障房面世,但是与巨大的需求相比,缺口依然较大。而且,在房地产调控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商品房购房权、保障房配租资格成了稀有资源,这种资源应被用于促进社会公平。正因为其稀有,也成为少数人觊觎的寻租对象,想从中牟利的利益群体,绞尽脑汁寻找着公权寻租的空间和漏洞。

  从已经曝光的案件来看,一方面保障房配售配租并未也无法完全市场化,在分配权和决策权上存在着较大的不透明性;另一方面,因为其成本比较廉价,与商品房市场有着巨大价差,所以诱惑着不少投机者屡屡伸出“黑手”,表现为提供虚假证明、户口造假等行为,而且手段更为多样、隐蔽,这与商品房市场上“户多多”、“房多多”的动机如出一辙。

  成本太低、处罚不严则是违规违纪案件趋多的重要原因。虽然审计发现的问题大多数已经整改,包括取消了部分被保障对象的资格,追回了部分违规领取的补贴和被挪用资金。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不深究严惩,势必还会有新的违规现象出现。骗租骗购以及挪用专项资金,使人很自然地想到,其中是否有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的“黑洞”。如果不把这些黑洞堵住,只靠外部审计然后整改,那么,不仅还会有宝贵的资源被少数寻租者所侵蚀,还将会为此付出更多的监督和行政成本。

  随着保障房建设进入高峰期,任务更加艰巨,巨大的资金缺口开始显现,部分地区财政投入乏力,银行机构和社会资本为此进行了大量投入。日前上海发行了首只保障房私募债券,融资13亿元,专项用于曹路保障性住房项目。由此可见,保障房这一民生项目,既承载着百姓的安居梦想,又容纳了如此多的社会资源。因此,把好分配这道关非常关键,否则不仅会损害保障房利用的效率,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加剧住房分配的不公平性,引发社会问题。

  应当看到,对保障房资源的侵蚀具有双向性,掌握分配公权力的人会因为利益的纠葛或输送,出现审核不严,而不合格的申请人也有牟取廉价资源的主观动机。这就需要在申请和分配两个环节上同时提高违规成本。对虚假申请人与其个人信用记录相挂钩,以对其违规动机和行为形成制约,对掌握分配权的部门和公职人员,则需强化制度的透明化以及监督、追溯和问责机制,形成权力的制衡与监督。此外,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与其依托于整改、追偿等事后监督,不如提前堵住漏洞,通过公示和运作的阳光化,建立健全举报和问责制度,让社会监督覆盖保障房申请、审核、分配等每个环节,必须让违规违纪者有所畏惧,如此寻租者才无可乘之机。

  保障房分配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可折射到商品房调控上。当前的调控机制仍不完善,政府已经付出了很多的行政成本,但是调控效果并不稳固,限购、限贷等行政措施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容易被投机者找到漏洞,未来应当倚重更加市场化的调控措施,比如房产税改革试点扩围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投机,才能建立起调控的长效机制。记者 李文龙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