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我国应尽快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

2013年08月23日 07:06 来源:中国证劵报 参与互动(0)

  光大证券“8·16”事件导致A股出现了过山车行情,光大证券通过抛空18.5亿ETF、大幅增加7000多手期指空单,试图减少损失,也许行为过于仓促,但至少可以说明,机构的套保意识大大加强,在现货抛无可抛的情况下,期货成为替代,金融期货功能得到发挥。

  若没有踩下股指期货“刹车”,那将是另一番景象。光大证券在本次事件中累计申报买入金额为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而光大证券2013年一季报显示,该公司的货币资金也不过250亿元。也就是说,这次事件导致光大证券超过93%的资金都拿去炒股。目前,光大证券自营被暂停业务三个月,假如没有及时参与期指套保,且股市在这期间暴跌,该机构几乎只能坐以待毙。如果光大证券自身的风险无法得到有效处置,那么市场的稳定也就是一句空话,本周一股市也就不会出现平稳态势。

  就在三年多前股指期货上市之时,笔者曾经向多位私募大佬问起参与股指期货的意愿,多数证券从业近20年的资深人士竟对股指期货不屑一顾,认为这一金融衍生品不过是资本市场的小角色,自身所在公司也不会参与。三年之后,从券商到基金,从信托到QFII,各种机构竞相进入到股指期货市场。这种情况在2012年表现得尤其明显。当年新开的特殊法人客户占股指期货特殊法人客户总数的五成以上,为三年来最多;同时,股指期货客户类型不断丰富,2012年新增的机构客户类型包括单一信托、公募基金,以及套利客户和证券自营投机客户;2013年1月首批5家QFII也正式入市,投资者结构进一步完善,机构成交持仓规模也保持快速增长。

  在光大证券“8·16”事件发生后,很多没有参与股指期货的机构都在反思,都在重新衡量金融衍生品在投资中的作用。光大证券的期指套保是一种“自救”行为。为对冲现货,光大证券在事件发生当日就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同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使得现货风险对冲大半。在这场事件中,首要是先保证现货仓位的安全和全市场的稳定。

  目前,中国证监会已经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严肃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8·16”事件之后,光大证券的补救是否违规,还有待监管部门的调查结论。有关部门对光大事件的界定,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未来对此类避险操作定性的参考。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案例,既要认真查处、严格追究,给市场一个公道,又要保持前瞻性,尊重市场发展权,不要因匆忙决定而牵制市场长远发展。

  在国际衍生品市场,金融衍生品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包括股指、个股、外汇、利率期货和期权在内的产品,长期占据场内衍生品交易量排名的前列。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统计,截至2011年,全球金融期货交易量已占全部期货交易量的88.7%。

  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尚不发达。虽然近几年机构对股指期货的参与越来越多,但总体而言,股市投资者利用股指期货套保的比例仍较低。部分投资者盲目追高而蒙受亏损甚至减少利润,不能将责任全部算在光大证券身上,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远未跟上股市等现货市场的发展步伐。目前,国内的场内金融期货品种仅有沪深300股指期货一种,难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需求。

  机构没有进行金融期货套保或参与程度较低,原因也很复杂。有些机构规模小、底子薄,其思维还停留在“精选个股、持股待涨”的单向操作中,对套保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机构内部系统庞杂,参与金融期货交易前需对机构内部制度做大规模调整;有些机构并非属于证券、期货行业,参与金融衍生品市场需要其行业内监管部门的授意和跨部门协调。

  鉴于此,为了维护市场稳定、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提供充分的避险工具,已是摆在资本市场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从目前看,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尽快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品,让投资者有更多避险工具可选;二是鼓励而不是限制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品,形成避险惯例;三是交易所、中介机构等需进一步深化投资者教育。只有将投资者从思想和意识上“武装”起来,让其手握避险利器,才能真正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

【编辑:陈龙】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