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金所董事长张慎峰:为中国经济搭建风险管理平台

2013年09月06日 20:3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新华网上海9月6日电(记者陈云富、潘清、刘开雄)国内首个场内利率衍生品——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6日正式挂牌交易,意味着7岁的内地唯一以金融期货为主的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迎来了继股指期货后的第二个产品。

  这也是中金所为中国经济搭建风险管理平台迈出的新的一步。国债期货能给中国实体经济带来哪些作用?未来中金所还有哪些计划?6日,新华社记者独家对话中金所董事长张慎峰。

  国债期货重启水到渠成

  【背景】国债期货最早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欧美国家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国债期货迅速成为利率风险市场主要产品。为推进国债的发行,我国曾在上世纪90年代推出国债期货交易试点,但受制于市场环境、监管制度等因素,国债期货上市仅两年多即夭折。

  记者:国债期货为何选择这一时点重启?如何防范风险,避免重蹈当年覆辙?

  张慎峰:一个衍生工具的上市主要是需求与市场的结合,当前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到2012年末国债余额7万多亿元,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六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波动频率和幅度更明显,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券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避险需求强烈。

  与“3·27”事件发生时相比,当前经济和金融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债发行较为稳定,市场逐渐形成稳定的预期,中金所5年期国债期货设计中一个很大的创新是使用了虚拟券,目前对应的可交割券规模达1.2万亿元,市场抗操纵性明显增强。

  在这样的形势下上市国债期货,有利于国债市场和期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促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对我国而言,以国债期货为依托,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收益率曲线,可以帮助我国积极掌握金融主导权。

  在国债期货的筹备工作历程中,我们始终把风险控制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交易所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规则制度体系,包括国债期货的交易、结算、交割、风控以及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强化了保证金、持仓限额、大户持仓报告等风险管理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上市初期把保证金定在3%、4%、5%的梯度,比合约规定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意在保证国债期货高标准、稳起步。

  股指期货运行提供经验

  【背景】在金融衍生品领域,我国在2010年推出了股指期货,其上市以来市场运行平稳,市场交易份额不断扩大,单个产品交易额占国内期货市场的比例超过了50%。

  记者:同为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货上市平稳运行了三年,对国债期货有何借鉴意义?

  张慎峰:三年时间里,股指期货总体运行平稳、理性、规范、成熟,市场监管严格,交易秩序良好,交易规模适度,持仓稳步增加,机构投资者有序参与,市场功能逐步发挥,市场运行质量和成熟度较高,这些方面都能给国债期货以很好的借鉴。

  其中,由于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发挥重要作用,股指期货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交易较为理性;与此同时,一系列综合措施的采取保证了市场运行质量的稳定提升;此外,通过严格监管措施,包括保证金监控、仿真交易,跨市场的监管协作等,为国债期货的运行和监管积累了一定经验。

  当然,国债期货与股指期货是两个不同的品种,面向的现货市场也有差异,不能照搬股指期货的那套方法,在国债期货合约中也有一些独特的设计,如虚拟券等,这些创新能让国债期货的路走得更稳更顺。

  三条产品线“备战”金融衍生品市场

  【背景】全球金融危机后,金融创新备受争议,然而监管严格的场内衍生品逐渐受到认同,我国成立金融期货交易所7年,到目前上市第二个品种,股指期货上市被认为是资本市场“成人礼”,而国债期货则补上了多层次衍生品市场的第一块短板。

  记者:作为内地市场唯一以金融期货为主的交易所,中金所还有哪些发展计划?

  张慎峰: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相关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可能性增加,金融机构对相关风险管理产品的需求会更强烈。

  在做深做细现有上市品种的基础上,中金所将围绕三条主线进行新产品开发:一是权益类,推出更多的股指期货、期权等产品,构建金融创新基础模块,进一步丰富风险管理工具,满足市场多层次、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二是利率类,目前国内债券市场规模已超过20万亿元,5年期国债期货产品风险管理能覆盖的现货市场规模仅约1.2万亿元,还有更多风险敞口需要管理;三是外汇类,以进一步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中金所希望通过构建三大衍生产品线,能为中国经济搭建起风险管理平台。

【编辑:王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