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避税天堂”与银行保密制度将难以为继

2013年09月07日 16:53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6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通过了《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领导人宣言》,同意在2015年年底前开始执行国际税收情报交换新标准——自动情报交换。这一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全球打击逃避税的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避税天堂”和银行保密制度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受到挤压。

  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税收合作

  “避税天堂”,又称“避税港”,现用来特指税率很低,甚至是完全免税的国家或地区。

  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列出判断“避税天堂”的三个标准为:零税或仅有名义税、财务信息保密以及缺乏透明度。据统计,2008年,55%的国际贸易和35%的资金流动从“避税天堂”过境,“避税天堂”涉及约10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由于“避税天堂”容易为企业、组织和个人跨境避税、洗钱提供方便,影响到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所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各国打击的对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税收征管协作,以应对日趋严重的不良税收筹划问题。2009年4月,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呼吁采取行动打击国际逃避税。2010年5月,经合组织与欧洲委员会响应二十国集团号召,按照税收情报交换的国际标准,通过议定书形式对1988年制订的《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进行了修订,并向全球所有国家开放。

  经议定书修订后的《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于2011年6月1日生效。经合组织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5日在圣彼得堡宣布,截至目前,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二十国集团所有成员,已经签署这一多边协议。这表明全球各国将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税收问题,推动税务合作。

  二十国集团提高税务情报交换标准

  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外国账户税收遵从法》,要求国外金融机构向美国税务部门提交美国客户的详细账户资料,以打击美国公民利用海外账户偷逃税款的行为。这一法律将于2014年1月1日正式生效。美国正努力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议,以消除实施这一法律有可能遭遇的障碍。美国此举导致其他国家和地区效仿。

  欧盟计划从2015年1月起要求成员国将税务情报交换标准从专项情报交换提高至自动情报交换。所谓专项情报交换,是指一方税务主管当局就国内某一税务案件提出具体问题,并请求另一方税务主管当局提供相关情报,协助查证的行为。所谓税收情报自动交换,是指各国税务主管当局之间根据约定,以批量形式自动提供有关纳税人取得专项收入的税收情报的行为,专项收入主要包括利息、股息、特许权使用费收入;工资薪金,各类津贴、奖金,退休金收入;佣金、劳务报酬收入;财产收益和经营收入等。

  2013年7月,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支持将《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框架内的税收情报自动交换作为全球税收情报交换的新标准。

  经合组织税务政策中心主任帕斯卡尔·圣阿芒今年5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国际上加强税收合作的意愿目前非常强烈,政治和外交压力不断加大。原来在国际上知名的“避税天堂”和全球主要离岸金融中心均已感觉到这种压力,开始主动寻求合作。从长期来看,银行保密制度终将消失,“避税天堂”也将不复存在。

  2013年8月30日,瑞士政府公布了与美国司法当局签署的有关美国账户持有人逃税问题的正式协议。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协议意味着瑞士政府立场已经松动,瑞士银行保密传统并非坚冰难融。

  中国发挥重要作用

  2013年8月27日,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代表中国政府在法国巴黎签署《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中国在加强国际税收合作、扩大国际税收征收网络和提高对跨境纳税人的税收征管与服务水平迈出坚实一步。

  王军说,《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是中国签署的第一份多边税收协议。这一协议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之际签署,标志着中国税收领域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具有重要积极意义。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税收合作,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古里亚说,中国在国际税收合作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还将与经合组织保持密切合作,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国际税务司司长龚祖英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旨在通过国际税收征管协作打击跨境逃避税行为,维护公平税收秩序。加入这一多边条约也有利于拓展我国国际税收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保护国家税收利益不受侵蚀,同时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反避税能力,加强我国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和管理。(记者李明)

【编辑:王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