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萨默斯退出美联储主席角逐 耶伦成不二人选

2013年09月16日 10:45 来源:央广网 参与互动(0)

  萨默斯宣布退出美联储主席角逐,引发汇市大地震,美元汇率兑各个币种大幅下跌。

  央广网北京9月16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原本就不平静的金融市场,今天早晨突然再次掀起一轮波澜。原因是,扑朔迷离的下一届美联储主席的人选竞争又生出变数。《华尔街日报》报道,美联储新主席的大热人选——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宣布,他决定退出下一任美联储主席职位的角逐。

  消息一出,今天早晨的亚洲汇市出现大幅波动。具体表现是:美元指数大幅低开,欧元兑美元、英镑兑美元都大幅高开了70多点,纽元兑美元大幅高开80多点,澳元兑美元大幅高开100多点;而美元兑日元、美元兑瑞郎都低开了50多点;美元兑加元低开40多点。

  萨默斯出生于1954年,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他曾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政府担任财长一职,后来又在奥巴马上任伊始担任国家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

  萨默斯此前被公认是接替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的热门人选之一,尤其受白宫政策顾问青睐。但美联储主席提名需经国会参议院确认,近来有参议员公开表示反对奥巴马提名萨默斯。

  萨默斯的退出意味着奥巴马需要在其他潜在的候选者中任命下任联储主席,包括美联储副主席珍妮特?耶伦、前任美联储副主席唐纳德?科恩,以及前任美国财长蒂莫西?盖特纳。

  萨默斯退出美联储主席角逐显然被市场视为对美元不利,全球汇市开盘后,引发一系列大地震,也可能意味着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可能加剧。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经济学者马光远对此评论。

  下一届美联储主席的热门人选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忽然宣布退出竞选,引起市场轩然大波。他本人给出的理由是:他的参选会引起更激烈的动荡,这对美联储、现任政府乃至于美国目前的经济复苏都是不利的。但是,恰恰是他的退选,触发了外汇市场的动荡行情。萨默斯退出竞选可能出于什么原因?

  马光远:萨默斯一直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同时又是一个非常争议的人物,他的学识和能力不容置疑,但是他的性格、他关于货币政策的一些极端的观点,也一直受到大家的质疑,自奥巴马上任以来,每一次比较大的机会,萨默斯都因为自己的观点和性格擦肩而过。

  他的能力太强了、阅历太华丽了,所以他性格很孤傲,和别人很难相处。如果他一旦当选美联储主席,他会很快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未来的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都面临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反感他的人都非常多,他在这个时候退出,避免了更大的动荡。

  由于萨默斯长期认为美国现行的QE政策没有有效地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因此市场普遍预期一旦萨默斯当选将会采取激进措施削减QE。在他宣布退出后,今天汇市美元大跌,是否和他的经济观点有直接关系?

  马光远:今日汇市美元大跌的原因,要从大背景上判断,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何去何从,萨默斯和耶伦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在退出的力度和节奏的不同,至于会不会退出,两个人没有任何区别,这是毫无疑问的。萨默斯认为应该尽快退出,因为量化宽松根本没有多大用处,但耶伦认为应该根据美国经济的具体情况,有节奏地、缓和地退出。目前的金融市场的动荡,比如美元的走弱、黄金的走强等,是对萨默斯退出的短期的反映。

  现在,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是,在萨默斯退出后,最有可能出任下一届美联储主席的人是谁。目前,大家猜测美联储副主席珍妮特·耶伦的可能性较大。耶伦现在是不是几乎成了唯一有竞争力的候选人?如果偏向“鸽派”的耶伦接任,量化宽松是不是可能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马光远:在过去大半年的时间里,大家适时地谈起美联储主席的人选,基本上就是耶伦和萨默斯。目前而言,如果没有太大的意外,争议比较小的耶伦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美联储主席唯一的人选。另外,考虑到美联储政策的连续性,她是现任美联储的副主席。如果她接任,她会延续伯南克的货币政策,避免全球经济、美国经济受政策剧烈变动的影响;如果她没当选,她可能会选择退休,这样对美联储的政策是十分不利的。耶伦几乎成为不二的人选。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