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揽储对外"资金挖角" 内部行政人员也要扛任务

2013年09月17日 13:40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从总额上看,全社会所谓的流动性其实大致是固定的,具有银行属性的资金总量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所谓的向客户揽储,更多的是银行与同业对手展开的资金挖角战”,某股份制银行的有关人士一语道破银行揽储大战的“真谛”。

  “我们银行主要针对新增资金搞活动”,一位国有大行面向VIP客户的客户经理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只要9月30日在银行的资产总额相对于6月30日增加20万元,银行会赠送电话充值卡”。同时,多家银行近期对于资金归集的业务展开强势促销,以期待从同行处直接进行资金划转。

  紧盯“他行资金”

  “我们银行主要针对新增资金搞活动”,一位国有大行面向VIP客户的客户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只要9月30日在银行的资产总额相对于6月30日增加20万元,银行会赠送电话充值卡”。

  事实上,表面上看,银行紧盯的是增量资金,其实这些资金大多数来自于其他银行的“存量”,因此也被业内人士戏称为“资金挖角”。

  “从总额上看,全社会所谓的流动性其实大致是固定的,具有银行属性的资金总量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所谓的向客户揽储,更多的是银行与同业对手展开的资金挖角战”,某股份制银行的有关人士表示。

  对于银行来说,更为公开的挖角行为是资金归集业务。某股份制银行在其官网宣传称,“活动期间,成功开通跨行资金归集服务,完成任意金额的跨行资金归集体验,即可获得银行送出的50元等值“精致好礼”。该行同时列出了,跨行资金归集业务的其他优势,例如免费申领Key盾、跨行转入资金免手续费等。

  此外,很多银行为归集来的资金量身打造理财产品。例如,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曾经连推了多款“人民币理财计划资金归集专属版”系列理财产品,将资金归集与理财产品对接起来。与一般的理财产品最大的不同在于,该系列的专属产品只能用从其他银行归集过来的资金进行购买,不能用原有银行账户资金认购。具体来说,该系列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不仅远高于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3%的基准利率,也高于同期同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水平。

  资金自动归集的效率究竟有多高?从首家推出该项业务的民生银行的业务发展速度就可见一斑。民生银行2011年全年累计归集资金超300亿元;截至2012年9月5日,民生银行年累计归集资金总额就突破了千亿元大关;时隔两个多月后,即截至去年11月底时,民生银行跨行资金归集总客户规模超20万户,年新增客户16万户,年累计资金归集突破15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资金归集业务的“姊妹篇”——银联通业务已经在某擅长零售业务的商业银行上线。

  该行北京分行宣武门支行的一位客户经理曾对记者表示,该项业务通过银联等系统从客户其他银行账户扣款并归集到其在银行的指定账户。目前,该项归集方式仅支持定额归集,即每期扣款金额均为客户指定的归集金额;归集周期可以选择每日或每周几或每月几日,每期归集金额必须在1000元(含)以上,单笔交易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员工任务“压力山大”

  “过去,银行的行政人员很少背负存款任务,不过近期我们银行的全体员工都有揽储任务,且行政人员的任务是以部门为单位”,一位中小银行的中层管理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去年自己并未完成任务,不过幸亏部门总量达标,因此并未被扣钱”。

  另一位中小银行的行政人员还算幸运,他本人并没有直接的揽储任务,不过由于银行系统很多有很多“夫妻店”——夫妻二人均在同一家银行工作,上述行政人员经常通过自己的资源为身处一线业务部门的妻子“拉存款”、办信用卡,即使如此夫妻同心,也经常感觉力不从心。

  今年上半年,曾有自称国有银行员工的网友晒出自己的“银行任务单”,该表格上的19名员工每人都有多达12项的指标考核计划,其中包括“存款、贷记、保险、电子银行、管理账户、个人贵宾银行、对公存款、账户、对公短信、对公理财、个贷、三方”等。以表中某员工为例,他在当月要新增对公存款1000(万元),对公理财3000(万元),个贷200(万元),个人贵宾银行4(户),三方7(户)等12项指标,涵盖对公业务、对私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银行大多数的指标。

  业内人士表示,上述12项任务并非业内最重的,部分银行的任务可以分解成近30项,公司部、个金部、电子银行部、信用卡部……每个部门都有每个部门的指标。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