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利率市场化改革再推实质性举措

2013年09月29日 11:01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分析人士表示,由央行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的三大任务可以预计,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双轮驱动”时代。一方面是择机推进同业存单等存款的替代类产品,推动大额中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以此为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探路;另一方面则紧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及相关基础条件,为利率市场化最终走向纵深铺平道路。

  近期以来,不少信号表明,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9月27日,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

  9月24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明确了当前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的三大任务:即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

  “利率市场化改革近期频频被提及,一方面反映出市场对其改革的呼声和预期强烈;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正在实质性提速。”来自农行的分析人士称,“金融业开放被认为是上海自贸区开放的最大亮点,也被认为是自贸区设立的核心。上海自贸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主要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央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三大任务的确立,将为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奠定基础。”

  今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迈出了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不过,相对于货币市场而言,信贷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缺少合理的利率报价机制,也存在管制放开后恶性竞争的隐患。基于以上考虑,此次央行推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并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

  央行表示,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由金融机构组成的市场定价自律和协调机制,旨在符合国家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维护市场正当竞争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建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把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拓展至信贷市场。近期将以自律机制为基础,组织综合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报出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参考。

  上述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胡晓炼强调了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对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一是激励金融机构强化财务约束,实现科学合理定价;二是通过建立信贷市场基础利率,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市场化定价提供参考;三是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规范同业业务,防范金融风险;四是强化定价自律管理,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提出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外,此次央行还提出要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借鉴国际经验,立足近年来我国同业融资市场发展迅速的情况,近期将从在银行间市场上发行同业存单入手,逐步扩大负债产品的市场化定价范围,进一步丰富金融机构市场化负债产品,从而为稳妥有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胡晓炼表示。

  据了解,大额可转让存单在各国都被视为利率市场化存款端的突破口。但从海外发展经验来看,其推进还需要配合存款保险制度。因此,在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情况下,我国先在银行间市场推出同业存单,将为未来普通大额可转让存单的重启积累经验。

  相关分析人士认为:“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的启动,将有助于培育完善的利率定价体系,满足银行同业资金拆借需要,缓解银行间流动性危机和稳定存款。在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存款端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循序渐进,遵循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先同业后普通的顺序。而同业存单的启动将有助于Shibor利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培育日后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定价基准。”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银行间市场建立大额存单市场,减少了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后银行流动性缺失的问题,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波动性,从而为将来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平稳推进发挥重要作用。”

  “由央行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的三大任务可以预计,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双轮驱动’时代。”相关分析人士表示,一方面是择机推进同业存单等存款的替代类产品,推动大额中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以此为存款利率完全放开探路;另一方面则紧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及相关基础条件,为利率市场化最终走向纵深铺平道路。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