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何时才能告别“懒汉”思维

2013年09月30日 14:2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银行为了自身利益需要,人为地将信贷资金投放拆分成“淡季”和“旺季”,故意制造出年末、季末资金紧张的矛盾,也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被迫接受这样的格局,违反规律地进行原材料和产品等的储存,严重影响了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地下金融组织也趁着银行制造的这种资金紧张矛盾,从中牟取暴利

  据媒体报道,央行公开市场9月24日将进行880亿6天期的逆回购操作。该操作不仅创下了7月底以来本轮逆回购数量上的新高,而且打破了此前7天和14天逆回购的惯例。

  虽然公开市场操作是去年以来央行用得最多的一种平衡市场手段,也是央行总结2008年货币政策调控失误后进行的一种策略调整。但是,此次逆回购,显然不是政策放松、央行放水的信号,而是银行资金紧张、央行出手维稳的标志。因为,自9月6日以来,反映银行资金面变化的shibor(同业拆借利率)全线品种就开始一路上行。隔夜利率已从9月6日的2.95%上涨至3.56%,1个月期利率则从9月6日的4.48%一路飙升至5.91%。而反映银行资金紧张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不少银行已停止了个人房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以往的经验,银行一般要到年底才会出现收紧贷款额度的现象。但是,今年却从9月份起,就开始出现贷款额度紧张的矛盾,且紧张的程度比以往的年底还要强烈。

  由于有6月份“钱荒”的前车可鉴,因此,当9月份“钱紧”的消息传出以后,不仅外界对再度出现“钱荒”的担心增强,央行也为了避免“钱荒”的再度出现,迅速采取了预防和应对措施,实施了操作量高达880亿的逆回购。

  尽管各商业银行、特别是银行的高层不承认出现“钱紧”现象,但是,从基层银行的反映来看,确实存在着“钱紧”的问题。更重要的,央行此次打破惯例实施6天的逆回购,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资金紧张的矛盾。

  6月份“钱荒”、9月份“钱紧”(如果央行不出手,是否会演变成“钱荒”,也很难说),都是发生在季末,这应当都不是巧合。再联想到以往经常出现的年底“钱紧”、年初“钱松”现象,不能不令人感到,银行在经营理念方面,是否存在着“懒汉”思维。亦即有钱时,就大手大脚,一副财大气粗的派头,没钱了,就缩手缩脚,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殊不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懒汉”思维,是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也是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虽然企业产品生产和销售也存在淡季和旺季的现象,也有资金有时需求多、有时需求少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讲,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也是满足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是完全的市场行为。

  而从银行信贷投放的实际情况来看,显然不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而完全是为了满足银行自身利益的需要,满足经营者的个人需要。因为,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并不存在年初、季初资金需求量大,年末、季末资金需求量少的问题。企业所以将争取资金的目标锁定在年初和季初,完全是一种无奈。

  也正因为银行为了自身利益需要,人为地将信贷资金投放拆分成“淡季”和“旺季”,故意制造出年末、季末资金紧张的矛盾,也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被迫接受这样的格局,违反规律地进行原材料和产品等的储存,严重影响了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地下金融组织也趁着银行制造的这种资金紧张矛盾,从中牟取暴利。

  银行的这种“懒汉”思维,毫无疑问是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缺失的表现,是银行没有真正走市场化之路的结果,也是银行业国有占绝对控制地位的体现。如果能够像发达国家那样,民营银行唱主角,且以中小民营银行为主,年末、季末“钱紧”,年初、季初“钱松”的现象也就不大可能出现。所谓的“钱荒”,也唯有在经济出现问题、银行出现危机时才能发生,而不会莫名其妙地发生“钱荒”,更不会出现2008年那样的天量投放。

  所以,要改变银行的“懒汉”思维,让银行能够完全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信贷策略,进行信贷资金投放市场,就必须加大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力度,加快民营银行的建设步伐,让民营银行这条“鲶鱼”,搅和银行这团死水。

  一旦这样的格局形成,央行也就不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微观操作上,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宏观政策研究、宏观形势把控,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的杠杆作用。(李明岩)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