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再谈如何看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

2013年10月02日 13:20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上周有个好消息。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执行“巴塞尔协议III”情况报告,认定中国严格遵守此协议设定的全球标准,中国资本监管整体框架被评为“合规”。这项评估报告是继欧盟、日本、新加坡、瑞士和美国评估发布报告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第六份报告。

  从前些年其他国家银行业的执行情况来看,要全面达标并不容易,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流动性倍加受到重视,“巴塞尔协议III”在前两个协议基础上,不仅强化了资本要求,还对流动性提出了要求。

  由此说明,我国银行体系当前的流动性风险总体可控,有助于我国在经济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更好地进入实体经济,促进经济质量效益全面增长。

  稳定总量 优化资金结构

  货币是商品经济的血液,其流通状况和结构分布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这就是“流动性”的作用。正如血脉畅通与否、对身体各部位的补给是否跟得上,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

  流动性合理与否,对实体经济影响巨大。优质的流动性资产使银行有底气放贷和投资,这是直接影响;流动性本身如果运行良好,可以帮助实体经济中各行业规避风险,这是间接影响。

  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是保证流动性充足可持续性的重要前提。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合理的信贷投放,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总量和期限结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适时调节市场的流动性,保持市场的总体稳定,为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

  因此,当前在充分运用数量型市场调节工具的同时,可以考虑灵活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有效激活财政沉淀资金,客观、全面地厘清货币的总量及构成,让每一分钱都能“接地气”,都能进入市场,发挥出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这样才能让流动性得到充分地释放。

  盘活存量 提高资金效率

  货币规模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却相对乏力,资金错配的现象对下一步的金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既要制定符合金融改革方向的政策措施,又要不断创新“接地气”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盘活存量资金,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今年以来,有关金融改革的举措频繁亮相,其中不少剑指盘活存量。比如,建立再贴现、再贷款和差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动态调整机制;创新外汇储备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再比如,发行企业优先股;定向开展重组企业的并购贷款,并且适当延长并购贷款期限;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特别是把一些收益率比较稳定、期限比较长的优质贷款证券化,把存量变成新的增量。此外,扩大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也是切实举措。

  被市场寄予厚望的资产证券化,是盘活货币信贷存量,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有效手段。信贷资产证券化为银行提供了股权融资之外的另一种资本补充方案,有助于缓解银行中长期融资压力,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商业银行可将流动性相对较弱的信贷类资产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流通,并获取资金,这既有利于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也有助于拓宽社会资金的投资渠道。

  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可通过资产证券化平台和工具,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引导到间接融资市场上。这样既充分发挥间接融资模式下商业银行熟悉企业及直接融资模式下投融资行为高效等方面的优势,又发挥市场在风险分散和资源优化配置上的优势,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盘活存量另一个着力点是降低中长期贷款占比。大量长期贷款的存在限制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我国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长期超过50%,处于相对高位。中长期贷款一般投入固定资产项目,这些项目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增加短期贷款对搞活实体经济的作用更加明显,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控。

  用好增量 把握资金投向

  增量资金的重要部分是信贷资产,也是银行主要资产,是社会融资规模中增量部分的重要来源。用好用活这部分资金,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增量资金的使用更要“接地气”,应当更多地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微企业、“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还应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兼并重组与并购贷款等方面的支持,扶植新的龙头企业,提高行业运行效率和集中度。

  民间资本也是增量资金的一部分。大银行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抓大客户、做大项目、做大资产规模的经营模式。因此,在小微企业发展较快的区域,应积极吸引民营资本投入地方性或中小型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引进资本的同时也要引进新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尤其是引导民营资本创办一批客户定位为小微企业的小型商业银行,以调整存款市场结构,优化信贷市场的增量结构。通过顶层设计的转变,引导这些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等急需资金实体经济部门的投入。同时,引入一定的市场竞争,也能推动传统银行体系业务转型的步伐。

  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做过这样的比喻,正像自然界有大树,也有小草。企业界有跨国公司,也有小微企业。金融系统也应该既有生态的大循环,也有小循环,既有大银行,也有小银行,乃至有村镇银行。

  只有让流动性更“接地气”,让大循环、小循环都形成正循环,才能够稳步推进金融改革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才能充分发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编辑:吕思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