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持有美债的最大风险是“软违约”

2013年10月12日 11:0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10月17日,如果美国国会两党不能及时通过法案提高债务上限,美国政府将难以继续举债融资,而这将引发政府出现推迟偿还现有债务及利息,甚至出现违约的情况。那么,美债违约的概率几何?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的全球最大单一持有国,将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应该如何应对?

  美国政府债务上限是指美国财政部能举借的最大债务,被触及后除非采取暂缓支付联邦雇员福利等措施,否则将危及国债本息偿付。目前来看,美债真正出现违约是小概率事件,多数专家持有这一观点。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美债最终不会出现违约。他的理由有两个:第一,美国未来仍需要举借巨额债务,如果违约将造成国债利率飙升,继续举债则无以为继;第二,美国各类利率和信用衍生品规模已经超过200万亿美元,如果美国国债违约,将诱发全球金融市场都要求追加担保品,造成全球流动性骤然崩溃;为筹集流动性,各类资产会遭到疯狂抛售,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史无前例的“核爆炸”。美债违约将给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综合考虑,尽管有关美国债务上限的纷争甚嚣尘上,但美债真正出现违约的风险微乎其微。

  但专家提醒,美国国债上限不能按时提高已经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最大风险,市场参与者须保持高度警惕。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此轮美国国债违约的风险不可小觑。理由是美国目前政治僵局使得争议的双方都难以让步:白宫方面,此番争议关乎美国总统的基本权威及奥巴马的执政遗产,政府不会让步;国会方面,因为议员要对地方选民负责,选民不理解债务违约对金融市场的打击及对经济的冲击,议员因而态度强硬。按照常理推断,美国政府关门阻碍经济的恢复,国债违约率加大,量化宽松延迟,美元贬值,黄金应大涨,可消息一出黄金反跌。这延续了金融危机的格局,即乱象一出,美元坚挺,黄金下跌。说明市场普遍担心美政府关门是下一轮金融动荡的导火索。

  尽管美国提高债务上限的可能性较大,使美债可能暂时消除违约风险,但巨额债务却并未减少,甚至还会继续增加,其给全球世界经济带来的风险将长期存在。专家认为,持有美债的最大风险是“软违约”导致的损失。所谓“软违约”,是指政府采取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通过提高通胀率或迫使投资者接受低回报率等方式支付“贬值的货币”,以减少其实际债务。毫无疑问,采用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的方法即“软违约”的方法来实现“双减”(减少债务与减少赤字),将必然成为美国政府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重要选项。随着美元的走软,美债持有者将被动蒙受损失。

  事实上,最近10年来,美国政府债务总规模已经由5.3万亿美元增长至目前的16.7万亿美元,增长了3.2倍,已经与全美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相当。

  显而易见,美国靠过度举债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将国际储备体系建立在滥发的美元与滥用国家信用基础之上,不仅为美国债务危机埋下了祸根,也是对国际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扭曲。要彻底解决债务问题,美国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度依赖债务支撑的经济体制,改变美国的经济结构与消费方式、减少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国防开支。但美国债务依赖型体制短期不可能得以根本性改变,美国债务危机将不可避免地呈现长期化、常态化特点。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世界各国及地区持有美国国债状况,截至2013年7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2773亿美元,是美国国债的全球最大单一持有国。而在美国国债的国内持有者中,占大头的是美国社保基金、美联储及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地方政府,美国家庭持有的国债数额还不及中国的持有量。因此,如果美债违约,中国将会是全球最大的受害者。

  那么,中国该如何应对?逐步减持美国国债,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同时加快实施外储“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推动储备资产多元化和海外直接投资,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全球资产配置是必由之路。关于储备资产多元化,国际金融论坛副秘书长王元龙建议,应将外汇储备与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相结合,建立起更加市场化、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投资渠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产业链的转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刘红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