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海淀全力打造全国互联网金融中心

2013年10月21日 13:55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日前,北京市海淀区正式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在工商注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及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对中关村进行积极扶持。

  业界人士分析称,中关村作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已经进驻了一大批掌握着高新技术的互联网企业,并且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上具有先天优势,同时也是北京金融机构的集聚区。可以说,海淀区同时具有互联网和金融两大优势“元素”,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上有着良好基础和现实需求。此次海淀区政府专门出台扶持政策,将进一步发挥中关村互联网企业集聚的优势和效益,并为将其打造成全国互联网金融中心做好铺垫。

  不知不觉中,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业态,已逐步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金融借助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正改变着资金的融通方式和渠道,且凭借移动支付、搜索引擎等新型业务模式,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并已形成了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络化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等已具雏形的核心模式。而业界也普遍认为,其将迎来一个“大爆炸式”的发展态势。

  正是看中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不少地区开始在建立互联网金融核心区和创新基地上大做文章。今年7月份,上海外滩启动了金融创新试验区建设,并提出将以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为主体进行创新,其他一些城市也开始跟进。如北京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区,是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在这块投资沃土中,过去几年,P2P平台、众筹融资以及第三方支付企业等发展迅速,不仅企业数量增多,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也得以不断延伸和完备,并催生了一批已形成核心模式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这些不断探索创新的机构已为中关村植下了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因子,塑造出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良好的发展环境。而配套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无疑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中关村的资源优势和创新优势,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发展。

  据记者了解,在海淀区目前的法人金融机构中,互联网金融企业已占近1/10,几乎覆盖了互联网金融的各大模式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比如,以“天使汇”为代表的创业投资、众筹融资平台及以融360和好贷网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可为用户提供金融产品搜索以及比价服务,此外还产生一大批面向“草根”企业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等。8月份,我国第一家互联网金融行业组织———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成立,成员单位包括京东集团、融360、拉卡拉、用友软件等已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深度耕耘的33家企业或单位。

  从海淀区发布的支持政策看,互联网金融发展将成为中关村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关村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又一机遇。海淀区不仅将对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房租和购房补贴上给予优惠和支持,还将设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而从扶持措施的力度之大,可看出海淀区想抓住这一契机,通过构建和优化互联网金融发展环境,来吸引互联网金融机构聚集和拓展互联网产业发展空间。

  在硬件环境上,海淀区将在中关村西区打造互联网金融中心和创新金融大厦,并以宝蓝大厦为核心打造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以中村村软件园二期为基础打造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专家表示,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上,大量企业已经做了许多探索,比如阿里巴巴的余额宝,但是大多是点对点的创新。而能否将创新推广从而产生更大的效益,才是其能否形成持续的具有生命力业态的关键。海淀区旨在扶持互联网金融企业落地的物理载体建设,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和市场拓展创造出更大的平台,形成互联网金融应用的“大平台”和“大市场”,从而构建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产业链。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的潮涌,源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消费者的客观需求。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改变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加速资金融通和期限匹配,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提供更为多元化、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由于海淀区中关村是创新型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发展互联网金融,也会大大促进科技企业的孵化与成长。《意见》还指出,鼓励互联网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开展融资支持,同时鼓励和推动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金融转型升级。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海淀区信贷专营机构达到15家,股权投资机构566家,小额贷款公司8家,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机构近百家,这些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融资超过200亿元。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将继续完善海淀区覆盖中小微企业发展全阶段的金融支持体系和格局。卓尚进 李文龙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