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险企激战费率市场化 预定利率突破3.5%直上4%

2013年10月24日 10:16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保障型人身寿险费率改革已经实施两个月,首批费率市场化产品纷纷开始面市,随着大、小保险公司新产品亮相,预定利率由此前的2.5%上升到3.5%,近期更有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达到4%。而这只是个开始,未来围绕新利率市场化的战火还将继续蔓延。

  ■政策

  利率开闸

  近两年,保险业的形势十分困难,行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保费收入增速大幅下降,保险投资收益率下降。中国保险业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势头逐渐放缓,年度保费的增速由超过20个百分点下降至个位数,个别公司甚至负增长。

  为了打破困局,同时为行业增添新的原动力,8月2日,保监会在其官网宣布,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新政策自8月5日起正式实施。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不再执行2.5%的上限限制,同时将3.5%作为基准评估利率,产品定价利率若不超过3.5%的在保监会报备即可,超过3.5%的则需经保监会审批。

  ■市场

  多方参战

  寿险预定利率开闸放水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包括农银人寿、中英人寿、建信人寿和友邦保险在内的四家中小险企就分别推出了其执行新费率的产品,定价利率均升至3.5%。随着竞争加速,9月底,新华保险推出预定利率为3.5%的惠福宝两全保险,拉开大型险企布局寿险费率市场化的大幕。与此同时,外资险企中意人寿也推出了费改后的新产品。

  10月15日,平安人寿推出的该公司首款寿险费率市场化新品“平安福”,该款产品预定利率直接跨过3.5%,设定为4%,高于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同类产品。

  紧接着,10月17日,中德安联人寿对外宣布,该公司首批新费率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将在其所有销售渠道铺开,正式面向全国销售,预定利率设定为3.5%。

  10月18日,阳光人寿则在电话销售渠道推出“阳光人寿真心相伴保障计划”,成为费率市场化改革后按照定价利率3.5%设计的首款电销新品。

  新品齐发,百花齐放。一场围绕着人身寿险费率变革的激战就此展开。

  ■挑战

  险企策略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险企加入战局,传统险的发展模式正在悄然生变。记者采访了解到,寿险费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不仅考验各险企的经营策略、定价策略,更考验其资金运用能力及投资能力。由于近年来投资环境不景气,各大险企均希望通过此次寿险费率改革争夺市场。

  中德安联人寿首席执行官陈良表示:“传统寿险是最能体现保险本质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专长的产品。人身寿险预定费率市场化新举措的推行,将引起更多消费者对保障型保险产品的关注,这是令人振奋的市场机遇。”

  作为业内首款4%定价利率的产品,平安人寿总经理柳志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保障型的平安福产品对客户和公司是双赢。对客户而言,保障型产品的费率对定价利率更为敏感,更好地体现费率市场化后的价格优势,提升购买的保障额度,同时产品利益确定,更符合购买保障型产品的客户需求;从公司角度看,费率市场化提高了保障型产品的性价比,保险公司未来会设计更多的保障型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完善、更丰富的保障。”平安希望通过加强投资,改善经营管理从而进一步推动产品升级,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

  据悉,通常情况下,3.5%的预定利率再加上1%的营业成本,险企的产品投资回报率起码要达到4.5%才能有钱赚。按此推算,平安人寿的产品投资回报率至少需达到5%。

  ■影响

  竞争加剧

  据了解,费率市场化改革后的新产品较原产品平均降幅在15%-20%左右,有些保险公司的产品最高降幅将达到40%,在保障不变的前提下,对于消费者而言,保费便宜很多。

  目前,仍有大部分企业“寿险费率市场化产品”还在准备阶段,有的则正在接受保监会审核通过。出于竞争的压力,未来“寿险费率市场化产品”的预定利率将越来越高。

  有市场消息称,有保险公司已经将预定利率设定为5%,除了要在保险业内争夺头筹,还欲与银行理财产品一决高下。

  业内人士分析,短期内各险企根据自己需求不同采用较为激进的定价策略。大型险企具备很强的市场影响力和资金实力,能够推出高利率的产品,大公司的参与或将推动整个行业业务发展模式的改变。

  此外,有观点认为,保险产品的不断降价对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也是一种冲击。寿险定价利率的提升,可以理解为消费者实际回报的增加。

  京华时报记者牛颖惠

  京华时报制图吴尚楠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