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银行信贷额度吃紧在于没有将自己当市场主体看待

2013年10月30日 09:3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银行出现的信贷额度频繁吃紧的问题,决不是因为有没有额度、有多大额度,而是因为资金投放的不规范、不合理,在于银行没有真正将自己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来对待。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改革力度,让银行不再围着额度转,而是一切围绕市场转

  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信贷额度吃紧、特别是部分银行房贷停贷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原本以为,信贷吃紧可能与季末考核有关。但是,10月份即将过去,信贷额度吃紧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相反,在北京等地,消费贷款也出现了利率上浮、停贷等方面的现象。

  以信贷额度管理的方式,控制信贷指标,调节信贷节奏,是目前各金融机构最主要的调控手段,也是最主要的掌控方法。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这一模式在银行目前的考核制度和管理体系下,已经很难起到积极有效的控制作用。很大程度上,已对银行信贷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和信贷结构的改善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制约与影响。

  要知道,从目前各银行所属机构对信贷额度的调节和控制来看,绝大多数基层银行采取的都是压制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来满足所谓月末、季末以及信贷额度不突破的需要。譬如近一段时间频频传出的个人住房贷款停贷、个人消费贷款停贷、中小企业抽贷等。相反,那些原本就已经损害了信贷资金结构的贷款,如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等的贷款,却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政府的干预无法得到纠正和压减。

  显然,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的嫌贫爱富、欺小傍大,是造成信贷额度不断出现紧张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如果银行能够一碗水端平,能够按照市场规律要求,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客户,并依据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状况,发放信贷资金,安排信贷额度,就不可能频繁出现信贷额度吃紧的现象,也不会出现贷款发放大起大落的问题,更不可能出现诸如“钱荒”这样的令人担忧的矛盾。

  问题就在于银行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并不是按照市场的规范要求和企业、个人的实际需要,而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考虑,是完全的不规范操作方式。

  而造成银行信贷额度频频吃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考核机制引发的有钱就大吃大喝、挥霍浪费,没钱就省吃俭用、甚至将一天三顿饭改成两顿饭、一顿饭。

  想一想,虽然年初企业需要备货等,可能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有所增加,但是,也绝对没有达到银行信贷资金如此前松后紧的程度。特别是近几年来,信贷资金投放前松后紧的现象已经到了完全没有市场元素的地步。如此,信贷资金投放还有什么规律与市场可言呢?

  实际上,从近年来银行年初所投放的信贷资金情况看,前松后紧的矛盾之所以越来越严重、信贷额度吃紧的现象之所以频繁出现,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银行向政府融资平台投放的资金太多,满足政府政绩工程需要的痕迹太浓。更直接地说,就是银行受制于政府的行为太过明显。

  必须注意的是,如果银行真的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市场经济主体,就应当按照市场规律投放信贷资金,而不只是考虑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就要充分考虑到信贷资金的结构、效率和风险,而不是过度向政府融资平台、大企业和开发企业等倾斜,而更应当向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倾斜。也只有信贷结构合理了,能够充分体现市场特征了,信贷额度吃紧的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问题是,银行目前的考核体系,并不支持银行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因为,所谓的月度、季度、年度考核,都只考核规模和利润,而不考核结构和效率。那么,对经营者来说,也就只能将重点锁定在扩大贷款规模和争取利润最大化了。运行和操作成本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也自然而然地难以得到银行的有效支持了。即便支持,也必须通过增加融资成本来满足银行利润增长的需要。

  所以,银行出现的信贷额度频繁吃紧的问题,决不是因为有没有额度、有多大额度,而是因为资金投放的不规范、不合理,在于银行没有真正将自己作为市场经济主体来对待。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改革力度,让民营银行来对国有绝对垄断与控制产生冲击和影响。让银行不再围着额度转,而是一切围绕市场转。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