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减升值压力 外管局“吹风”结售汇新政

2013年11月04日 16:5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今年10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创出历史新高,直至10月28日才出现下跌。外汇交易人士杨先生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出现短暂回调,但升值压力仍然较大。

  此前有多位交易人士透露,为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管理局近日已对银行机构做了窗口指导,并表示可能对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从目前的“权责发生制”再次改为“收付实现制”。改为“收付实现制”后,远期结汇在实际结汇发生之前就不纳入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结汇压力,从而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有交易人士表示,目前确实有这种传言,而且市场已提前作出反应。不过对于能否有效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专家和交易人士表示很难从源头上缓解升值压力,效果存疑。

  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存

  “8年汇改8年升值。”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这样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描述中国的外汇走势。

  今年10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更是连续5次创出历史新高。“升值压力确实比较大,与年初相比人民币中间价升值已经达到2.4%,对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肯定有影响。据我了解离岸人民币也出现同样的上升曲线。”外汇交易人士杨先生告诉记者,“10月末出现短暂回调,但升值压力仍然存在。”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自10月28日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经连续5个交易日下跌,11月1日报6.1452,5天中累计下跌119个基点,跌幅将近0.2%。“出现连续5日的回调,一方面是由于美元近期走强,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央行在出手干预。”杨先生对记者表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压力就没有了。目前美联储年内退出QE的可能性在减少,国际资本重新流向新兴市场。而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必然是国际资本的首选。我们也看到,9月新增外汇占款大幅增长。”

  据了解,9月末外汇占款余额达253548.68亿元,较8月末增加2682.05亿元,增长幅度触及5个月新高。

  远期、掉期报价分化/

  在人民币升值压力紧迫的前提下,外汇管理局采取措施紧急降压也在情理之中。“目前确实有这种传言,而且市场已经提前作出反应。”外汇交易人士朱先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个政策针对性很明显,如果真的出台,目的肯定是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具体点说是为了减轻远期结汇对人民币即期汇率形成的升值压力。”朱先生进一步分析道,“实行‘收付实现制’以后,远期结汇就不纳入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就不会对即期人民币升值形成压力。出于对这个新政的预期,市场已经提前做出反应,比如远期和掉期的报价已经出现分化。”

  若重启“收付实现制”,银行将不再以利率平价对远期结汇报价,从而割裂远期和掉期的联结,形成两个价格。“远期结汇的价格可能会下跌,掉期的价格可能会上涨,两者形成一个差价。”朱先生告诉记者。

  据报道,目前已有外汇代理商对远期、掉期实行不同的报价体系。“周五12时44分,在上海国际货币经纪公司的远掉期报价页面上,1年远期点数报390/440,1年掉期报440/475。”

  上述外汇人士朱先生和杨先生告诉记者,这是市场对新政出台提前作出的反应,侧面反映了新政出台的可能性。

  “收付实现制”效果存疑

  对于酝酿中新政的效果,《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发现,多数业内人士与专家表示怀疑。

  “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角度看,这个政策如果近期出台是比较主动和及时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并没有弄清楚人民币升值的根源在哪里,我担心这样做治标不治本。”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向记者表示。

  朱先生也告诉记者,新政能否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还要看市场反应如何。“如果远期结汇价格下行幅度较大,那有远期结汇的企业可能会选择等待,这就减缓了结汇压力,在客观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但如果企业预期远期价格还会一跌再跌,他就会选择尽快结汇,作用就正好相反,加大结汇压力。所以具体效果如何,还是要看市场的反应。”

  谭雅玲分析道,人民币升值有深刻的制度原因,把“责权发生制”改为“收付实现制”,只是在数量上做文章,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8年汇改8年升值,这有深刻的制度原因。比如美元指数的走向由一揽子货币组合来决定,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也应该是一个多元组合,但我们至今依然没有实现多元组合,影响人民币的依然是单一美元。”她最后说,“没有找到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只做些数量上的文章治标不治本。所以我对这种做法的效果是很悲观的。”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