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瑞穗银行贷款涉黑引发日银行业地震

2013年11月05日 07:50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在日本瑞穗银行被曝出发放涉黑贷款的问题后,日本其他开展“合作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也纷纷开始自查。目前已发现部分违反“排除暴力团条例”等法规的问题贷款。

  日本众院财务金融委员会决定于11月11日后就此展开集中审议。预计国会将要求瑞穗银行行长佐藤康博等人接受质询,并将追查瑞穗银行放任问题贷款长达两年之久的原因。

  违法发放涉黑贷款

  瑞穗银行2010年12月发现通过Orico信用卡公司发放的贷款审查不严,有的贷给了黑社会成员,但该银行并未解除合同追回贷款,而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2012年12月,日本金融厅开始对瑞穗银行进行例行检查,翌年3月在金融厅检查报告中指出瑞穗银行存在涉黑贷款,共计230笔,总额超过2亿日元(约合1250万元人民币)。

  事情曝光初期,瑞穗银行声称,问题贷款并没有报告给行长,知情面停留在副行长的级别,并强调公司最高层并没有刻意隐瞒。随后,银行方面将147笔问题贷款即总计1.8亿日元的债权转移给Orico信用卡公司。

  涉黑的问题贷款是被称为“合作贷款”的个人贷款方式,即由信用卡公司等信贷公司代替银行进行资质审查,并为贷款提供担保。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放贷效率,信贷公司可以赚取手续费,银行方面也避免了资金风险。这看似多赢,但由于信贷公司在实际操作中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客观上信用数据也没有银行丰富,容易造成审查不严的后果。黑社会成员就是利用这个空子以购买二手车的方式骗取贷款。

  日本认为“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同样适用于黑社会组织,因此不能直接解散和禁止组成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根据“暴力团对策法”,日本公安委员会可以认定某一团体为黑社会组织,被认定的组织要受到该法及“有组织犯罪处罚法”、“排除暴力团条例”等法规的限制,如不可以参与工程投标、不能申请贷款等。

  2013年9月27日,日本金融厅根据“银行法”向瑞穗银行作出了限期提交“业务整改计划”的行政处罚。

  对54人处罚不疼不痒

  在日本金融厅作出处分决定后,由律师等组成的第三方调查组对此事件进行了调查,10月28日公布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对瑞穗银行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责银行管理层对从组织上断绝与反社会势力的关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于黑社会认识过于天真。

  对于银行称只有分管副行长知情,向金融厅提供虚假信息一事,调查报告称这是相关责任人根据记忆得出的结论,应不存在故意,同时对公司自查的随意性进行了批判。

  当天,瑞穗银行向金融厅提交了“整改计划”,并由佐藤康博再次召开记者会,公开了对包括退休人员在内的54人进行处罚的决定。其中佐藤将停发6个月薪酬,会长塚本隆史等3名管理人员辞职。佐藤称管理层会深刻反省,根据整改计划和调查报告进行改进,同时否认将辞职。

  对于行长的留任,日本多数媒体认为瑞穗处分不疼不痒。《读卖新闻》社论称,瑞穗银行以极为宽松的处分谋求事件的迅速平息,这种做法将使其难以从涉黑贷款丑闻中恢复信任。

  由于金融厅未确认董事会报告,就采信了银行方根据记忆的说法,因此也遭到指责。10月29日,金融厅决定对瑞穗银行副行长等管理人员再次进行询问,并研究是否对瑞穗进行追加处分。

  瑞穗银行在整改计划中表示将引入独立董事。11月1日,原东京高检检察长甲斐中辰夫接受邀请就任该职。甲斐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排除暴力团条例”在各领域都得到了推进,瑞穗银行在此问题上明显滞后,大型银行应该比一般企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金融机构纷纷开始自查

  对于瑞穗银行暴露出的问题,日本其他开展“合作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也纷纷开始自查。日本9大保险公司“合作贷款”额达1万4000亿日元(约合870亿元人民币),而在今年以前保险公司都不直接对这种贷款进行资质审查,难以保证之前的贷款不存在问题。

  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三大信托银行开展的“合作贷款”的资质审查也几乎完全托付给信贷公司。报道称,三大信托银行正在进行自查,据知情者透露,目前已经发现部分问题贷款,但尚不清楚涉黑贷款的规模。

  在三菱东京UFJ、三井住友和瑞穗日本三大银行中,只有瑞穗开展了“合作贷款”项目。但其他银行情况并不乐观,10月31日,新生银行公布发现十余件“合作贷款”存在问题。金融担当大臣麻生太郎对新生银行主动公开的态度给予肯定,并预计今后将不断有问题公开。张超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