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鸡蛋期货"破壳" 一手鸡蛋期货够三口之家吃72年

2013年11月06日 10:01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鸡蛋不仅可以从菜场或超市买到,还可以从期货市场上订购——本周五,国内首个鲜活农产品期货品种的鸡蛋,将正式登陆大连商品期货交易所。

    按照现在的价格,预订明年的期货鸡蛋,这样的故事对杭州市民还不太现实。这次鸡蛋期货针对的客户群体主要还是饲料、养殖企业等,对普通市民的生活影响不大。

    一手鸡蛋期货

    够三口之家吃72年

    国内首个畜牧期货品种,鸡蛋期货的破壳日期已敲定,11月8日鸡蛋期货将登陆大连商品交易所。

    根据大商所通知,鸡蛋期货首批上市交易单位为5吨/手,报价单位为元/500千克,最小变动价位为1元/500千克。鸡蛋期货合约交易保证金上市初期暂定为合约价值的8%。根据合约内容,中国鸡蛋期货交割方式为实物交割,交割单位为5吨。

    永安期货分析师张蓉表示,按照现在市场上鲜鸡蛋每公斤10元粗略计算,若期货公司加收4%的保证金,那么一手鸡蛋期货门槛大约在6000元左右。当然,鸡蛋产地的批发价要低一些,但参与鸡蛋期货的门槛也在4000元以上。

    1手鸡蛋有5吨重,大概有多少鸡蛋呢?1公斤鸡蛋大概哟16~17个,5吨重的鸡蛋大概有8万个。按照一个三口之家一天吃3个鸡蛋计算,一年大概能消灭掉1100个鸡蛋。消耗这5吨重的鸡蛋,大概需要72年。

    一口气买下需吃72年的鸡蛋,而且鸡蛋保鲜期最多3个月,一般的散户肯定不会这么干。

    “鸡蛋期货针对的主要是蛋鸡养殖企业,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永安期货分析师张蓉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蛋鸡养殖业正处由零散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期,但市场价格信息的缺少和养殖户宏观判断能力的不足使生产规模并不稳定、导致鸡蛋价格大幅波动,影响着行业稳定经营。鸡蛋期货在这种形势下推出,一方面可以为鸡蛋相关企业提供套期保值的工具,另一方面有助于鸡蛋行业推广行业标准,提高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鸡蛋期货将于玉米、豆粕一起,形成一个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品种序列,为养殖企业提供完整的保值工具,规避价格风险,降低蛋鸡行业风险。

    马大嫂关心蛋价

    不关心期货

    鸡蛋期货的门槛大概4000~6000元,实物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鸡蛋,杭州的马大嫂们会不会感兴趣呢?昨天记者在杭州中河农贸市场、艮山门农贸市场随机采访了几位马大嫂,结果大家兴趣都不大。

    “鸡蛋期货?农贸市场一斤鸡蛋也就五六元钱,而且(一年内)涨涨跌跌一斤最多也就相差1元钱。一斤鸡蛋可以吃上一个星期左右。去炒期货,估计钱没赚到,反而把一年的鸡蛋钱都亏进去了。”在听明白记者介绍后,家住京都苑的魏大姐说。

    虽然农贸市场鸡蛋价格波澜不惊,但近几年鸡蛋收购价、批发价却是屡屡上演“过山车”行情。

    今年上半年,由于受禽流感影响,建德鸡蛋收购价一度跌破3元一斤,只有2.9元一斤;而到9月份,收购价又一度冲破5元大关,达到5.05元一斤,创下历史新高。

    不少养鸡户和经营大户表示,他们也希望能减少鸡蛋价格的波动,但对鸡蛋期货能不能起到减少鸡蛋价格波动的作用大多持怀疑态度。建德养鸡大户郑小芳、余杭塘栖某食品加工企业老板等均表示:肯定不会去搞鸡蛋期货。

    鸡蛋期货上市后

    活跃程度恐怕不高

    鸡蛋经营大户、杭州通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周丛元表示,对鸡蛋期货有一点兴趣。“我们对鸡蛋行情比较熟悉,如果是像炒股票、炒期货一样低时买进、高时卖出,还是可行的。”

    杭州禽蛋行业协会会长钱明伙是个禽蛋行业的专家,做禽蛋生意已有30多年历史。“7月份就有期货公司邀请我去做讲座,当时参加讲座的七八十个人,包括一些养鸡大户、经营大户、食品加工企业等,但他们对鸡蛋期货感兴趣的很少。”钱明伙说。

    鸡蛋不仅可以用番茄炒,还可以用来炒期货。在老百姓眼中,鸡蛋炒期货很有意思,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鸡蛋期货上市后的活跃程度恐怕不高。

    申银万国期货杭州营业部总经理高建宝表示,近期国内期货市场新品种频出,动力煤、石油沥青、铁矿石、国债期货等品种扎堆上市。

    而期货市场本身就属于小众市场,容量有限,此前上市的动力煤期货、国债期货成交都比较平淡,远不及上市前市场的预期。从整个期货市场层面来看,鸡蛋期货受到热炒得可能性不大。

    另一方面,鸡蛋生产经营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了解程度有限,不会马上就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

    本报记者 王燕平 张云山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