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世界经济步入长期复杂调整期 专家共论热点问题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12日 09:58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9月中旬在中国大连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上,政府官员、行业领袖和学者就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新华社发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调整与转型期。2013年上半年,全球总体经济形势有所改善,在调整中艰难复苏,在转型中呈现弱增长。美日发达经济体出现复苏势头,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明显减缓,不同地区和国家间分化明显,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呈戏剧性波动,保护主义继续盛行,世界经济面临的下行风险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就如何看待今后一段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近日本报举行世界经济形势座谈会,部分专家就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明年走向发表看法,现将专家发言的部分内容整理,以飨读者

  妥善应对世界经济复苏中的风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拉美所所长 吴洪英

  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将面临一些风险因素,需要谨慎防范,妥善应对。

  欧债危机仍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因素,是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的风险。欧债危机已经爆发和持续了4年,但欧元区国家仍未完全化解这一债务难题。欧盟经济虽然继续恶化的可能性不大,但短期难有起色。目前,欧债危机只能依靠欧洲央行、IMF等提供的贷款来应对,但贷款终究要偿还,届时,债务危机还有可能卷土重来。此外,欧元区经济复苏所需的外部环境还未巩固,美日经济发展带给欧元区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从长期看,欧洲经济发展前景仍不太乐观。近来,欧债危机从国际关注的热点到“高债无忧论”的出笼,说明一些国家国家因扭转不了债务危机的现实,就开始操控舆论导向。债务的存在仍将是未来危机的隐患。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不确定性,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稳定风险。6月19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首次明确表示,在预设前提情况下退出第三轮量化宽松(QE3)的时间表,这一前提主要指标是失业率降至7%以下。伯南克表态后,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美元走高,股市大跌,全球资金流向备受关注。美国经济在美元的强势推动下呈现较强的复苏势头,但财政紧缩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仍可能对其经济走势以及世界经济构成一定冲击。随着下半年美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发生变化,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存废成为下半年最大的不确定因素。IMF总裁拉加德表示,只要美联储能够逐渐并适当地宣布其货币紧缩的计划,世界经济就能承受美联储逐渐退出QE3。

  新兴经济增长步伐持续放缓,是世界经济不得不面临的新的风险。新兴经济体既面临应对来自发达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宽松的冲击风险,又面临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任务,因此,IMF预测2013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将实现5.0%的增长,仅比上年4.9%略微高一点。但若外部环境继续恶化,自生增长动力不够强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恐持续放缓,低速增长恐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新常态”。

  结构性调整普遍缓慢或滞后,是制约世界经济增长的深层风险。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均采取了多轮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但政策刺激功能难以为继,新的增长动力应来自深化的经济结构改革。然而,所谓结构性改革,是一项涉及各方利益、触动深层次矛盾的长期改革,与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现实目标相冲突,实际面临“长痛”与“短痛”的选择。许多国家改革面临多重阻力,改革进程推进缓慢。

  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势必将影响世界贸易和全球经济稳健增长。为了应对危机的冲击,重塑民族产业竞争优势,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例如,中国已经连续17年在全球遭受反倾销,成为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国家。今年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案;4月美国农业部宣布的联邦政府采购指定生物产品新指南,带有明显的保护主义色彩,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阿根廷对中国服装进行反倾销调查等。这些贸易保护主义举措,势必影响世界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眼下,因发达国家复苏势头并不强劲,新兴经济体增长减缓趋势明显,世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全球范围高债务、高失业现象依然普遍,低速增长仍将是世界经济中长期的一种“常态现象”。IMF预计2013年全世界经济增长约为3.6%,这一增速还可能会下调。面对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依然存在的情况,国际社会只有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才能共渡难关,推动世界经济朝向稳定、健康、平衡和可持续方向前进。

  如何看待新兴市场面临的金融风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肖立晟

  在量化宽松政策(QE)退出,全球流动性逐步收缩的背景下,新兴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再度受到冲击,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将会爆发大面积的新兴市场金融危机。原因在于:

  第一、美联储已经实施前瞻性指引,相当于确定了全球流动性供给规则,投资者形成了明确的预期,不会再次出现传统的“suddenly stop”:此前美联储突然加息,资本出现逆转,新兴市场猝不及防引发国内企业资金链断裂,爆发金融危机。

  在下一个阶段,美联储的沟通政策会与量化宽松的退出政策紧密配合,降低其负面冲击。不论是实施量宽还是退出量宽,都是前所未有的货币经济学实验,投资者无法依赖历史数据形成合理预期,美联储如何引导私人部门预期将是量宽顺利退出的关键。沟通政策的重点是帮助投资者分辨出,美联储不再购买资产与继续执行低利率货币政策的差异。美联储不再大规模购买资产,代表政府不会提供超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即在超低利率货币政策环境下,继续购买资产),但是并不意味着美联储会放弃目前的宽松货币环境。美联储需要通过与市场的反复沟通,来强调加息或者出售资产才是改变宽松货币环境的关键,从而降低量宽退出策略对市场的不利冲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根据美联储副主席耶伦的观点,未来美联储会进一步推进政策透明化,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可能是强化对未来经济指标的预测。目前美联储主要公布通胀水平和失业率等核心经济变量的预测值,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市场预期,应该进一步公布美联储认为合理的联邦基金利率和美联储持有资产的预测值,并随经济环境的变化随时修正预测值。

  第二、新兴市场基本面有所改善。例如外部资产结构较好,汇率灵活性较高。

  具体而言,新兴市场经济体外部负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偏重债务负债转向权益负债。一般而言,权益性负债中出于投资性动机流入的资本较多,而债务性负债出于投机性流入的资本较多,权益性负债比重的上升代表资本流动的波动性较低,资本突然流出造成的影响也就越小。20世纪80年代,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主要由债券、特别是政府债券构成,约80%以上的资本均通过债务性负债形式流入;此时,资本的突然逆转极易引发新兴市场主权债务危机;随着国际资本市场自由化政策的推进,20世纪90年代后,对外直接投资与股权投资所占的份额有了较快的增长,根据IMF公布的数据表明,至2010年,新兴市场权益性负债占总债务比重超过60%。这极大地提高了新兴市场国家外部金融稳定的水平。

  新兴市场经济体发行的国际债券大多数均以本币计价,不会受到币值波动的影响。一国若持有过多的外币债务,资本大量流出后本币将大幅贬值,以本币计价的外币债务总额将会迅速上升,引发偿付危机。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中,正是因为持有大量美元债务,从而导致本币贬值后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直至发生主权债务危机。因此,一国外部债务的币种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维持外部金融稳定。截至2010年,新兴市场发行的国际债券中80%以上均以本币计价,资本流出导致的汇率变化对一国偿付能力的影响被大大削弱,在拉美金融危机期间,极具破坏性的资产负债表效应不太可能重演。

  巨额的外汇储备以及资本管制发挥出正向效应。亚洲金融危机后,出于自我保险和谨慎动机,新兴市场国家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至2011年底,总额达到7万亿美元。这对于预防资本流出有重要意义,表明新兴市场经济体有抵抗外部冲击的某些保护条件,有助于消除投资者顾虑。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