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聚焦金融改革热点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2) 查看下一页

2013年11月28日 10:5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除设立中小型银行外,民间资本还能进入哪些金融机构

  除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外,也允许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对于设立这些金融机构的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而言,其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

  郭田勇:三百六十行,行行办银行。目前的资本市场上,银行业的高利润是有目共睹的,此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这对于长期徘徊在银行业门槛外的民间资本而言,无疑是发出了一封邀请函。同时,这也说明了我们大量的企业想要进入金融业,更多的是着眼于金融业的高收益,而并未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除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外,也允许民间资本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对于设立这些金融机构的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而言,其关键在于找准自己的定位。如果民资金融机构所涉猎的行业市场容量已接近饱和,相较实力雄厚、业务专业化水平高的竞争对手而言,其立足点应该更加偏向于中小型地方金融机构,避免经营过程中的同质化现象,不断推进业务创新,发展比较优势,实现金融服务专业化、特色化、精细化及品牌化。而对于市场中处于成长阶段的行业而言,民资金融机构需要考虑的应该是抢占先机,树立自己的品牌优势,形成自己的市场份额。当然,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民资金融机构的设立也是有区别的,对于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言,更具发展空间的可能是设立民营保险、金融租赁公司及民间风险投资基金组织等,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则更多的应该考虑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

  鲁政委:当前开发金融业的准入,是顺民心、得民意的,方向是正确的。未来对于民营银行,不应当简单按照行政区划分配指标额度,而是应当根据各家发起机构提出的拟设银行未来的经营规划进行“选秀”,并将“选秀”过程和标准公开。

  宗良:为加大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银行业经营效率,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措施,民间资本在我国银行业中的重要程度不断上升。截至2012年底,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中,民间资本占比分别达41%和54%;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中,民间资本占比超过90%。

  民间资本不仅可以进入银行领域,在金融租赁、消费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也大有可为。

  “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政策上应该如何引导

  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对内开放要借鉴发达市场的经验教训,对外开放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的关键问题。

  宗良:金融市场是配置资源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稳步扩大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融入全球化进程意义重大。为此要坚持两个导向:

  一是金融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国经济崛起为己任,坚定地走转型之路。支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从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二是金融支持经济融入全球化。比如金融机构可通过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建立代理关系,或兼并收购国外金融机构,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实现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跨国经营,有力地支持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

  郭田勇: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对内开放要借鉴发达市场的经验教训,对外开放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的关键问题。

  对内开放方面,政策的制定应有利于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应有利于鼓励金融创新,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应有利于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

  对外开放方面,应逐步遵循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等新开放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应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最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应加强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标准制定。

  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要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等多方面入手,以形成一个层次明确、分工清楚的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为目标。

  郭田勇:鼓励金融创新,首先应从政策上加以指引,之前颁布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就是鼓励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政策指引典范;其次应对机构和个人的金融创新行为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及适当的奖励;再次应采取多样化的措施鼓励金融产品、金融组织机构、金融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然,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意防范风险,处理好创新、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防止以规避监管为目的和脱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要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保险市场、票据市场等多方面入手,以形成一个层次明确、分工清楚的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为目标。应有序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还应鼓励金融创新,加强对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发挥金融产品在丰富投资品种和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宗良:《决定》指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为金融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未来金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都将强化。但金融创新应集中在服务实体经济领域,限制过于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未来5-10年中国金融业将迎来业务转型调整的结构性发展拐点,中国金融业将迎来金融创新的重要机遇期。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现阶段有哪些方面亟待改革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要保护市场主体的核心利益,要保护市场的充分竞争。经过多年的改革,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市场化方面做得还不够。

  鲁政委: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应当为“形式上”的健全而健全(即成熟经济体有的我们也要有,虽然没弄明白为什么要有),而应当着眼于解决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当下亟须健全的是:

  第一,推出垃圾债。当前我国三大正规融资渠道(银行信贷、股票、信用债)的门槛都偏高,使得大量企业无法进入,由此造成“融资难”、“影子银行”和民间融资泛滥。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允许资产负债表存在缺陷的企业公开发债,但前提是要进一步强化信息的及时、全面披露,让投资人自己对风险收益进行判断。垃圾债至少有两大作用:一是遏制“影子银行”的泛滥;二是可以促进股票市场改善对投资人的保护。

  第二,让资产证券化常规化。从长远来看,无论银行信贷融资占比如何下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信贷在社会融资中的占比仍会在1/3-1/2左右,为达到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同时避免银行不断从市场汲取资本,必须进行资产证券化,但目前资产证券化非连续、不可预期的发行,使得其缺乏流动性,表面上看,对单家银行似乎已经出表,但对整个银行体系却最终演变成了“换牌游戏”。只有定期、滚动发行,才能提高其流动性,才能避免各家银行间不得不互相“抬轿子”。

  第三,发展非银行债券投资主体。从目前中国债券市场的格局来看,持有债券的最大主力依然是银行,这就意味着,发展债券市场其实本质上和银行发放贷款没有区别,都需要占用资本、信用风险都仍由银行体系承担,债券只不过是流动性更高的“贷款”而已;即使资产证券化常规化,目前其主要持有者也还是银行。而从美国和欧盟来看,银行在整个债券市场投资者中所占份额不足10%。否则,单纯发展债券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就只不过是中国金融市场的“途通半截”,这种“完善”就只是为“完善”而“完善”、为“多层次”而“多层次”,其既无法解决融资者的需求问题,也无法解决融资中介的困扰问题。从目前中国的现状来看,未来发展非银行债券投资主体的希望可能在银行理财上。因为最近几年来,包含银行理财户在内的广义基金持有的债券比例已从此前的不足10%上升到20%以上,提升很快。未来只要真正打破目前银行理财存在的隐含担保,脱胎于“银行理财”的非银行债券投资主体就能够迅速成长。当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未来海外投资主体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

  郭田勇:这意味着新时期资本市场的发展将面临新的任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事关我国经济转型和金融结构的调整,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实体经济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证监会大力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资本市场创新力度不断加快,直接融资渠道发展迅速。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挂牌,国债期货的正式挂牌上市,这都标志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我国仍旧存在“两多两难”等诸多问题,资本市场服务还不到位,仍需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首先,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目前我国股票发行实施的是核准制,新股发行存在严重的“三高”现象,即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高发行价。而注册制是成熟股票市场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发行制度,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发行人无需政府特别授权。其次,考虑到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应完善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及加快完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市场的发展。最后,为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健康发展,发挥其对民营企业服务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应加快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步伐。

  宗良: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格局。但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金融需求也正在发生转变,金融脱媒现象日益明显。在此推动下,直接融资得到快速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明显增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不断扩张甚至对贷款存在替代作用,传统的间接融资金融格局正在向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转变。因此,通过建立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优化金融结构体系,才能够适应不同的融资者的需求,才能够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把更多的储蓄转化为资本,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要保护市场主体的核心利益,要保护市场的充分竞争。经过多年的改革,资本市场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市场化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存在各种形式的审批和备案,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也不能促进市场主体公平、有效地竞争;资本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完善;上市公司没有实现一个有进有退,或者机制化、常态化退市的机制等等。这些都是要进一步通过市场化改革来加以解决的。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