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创新大考逼近 投行需做好准备

2013年12月04日 10:39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温酒论道】业务创新将会是券商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产品多样化、业务多元化则是券商业发展的方向。

  笔者一直从事国际投行工作,过去13个月的时间里,香港资本市场不太景气,内地不少同业的日子似乎更为艰难。不少投行空谈业务创新,但骨子里却无法摆脱过分依赖新股业务的境况。

  中国内地新股IPO市场在发展的道路上,波折颇多,经历了第八次停顿后,将在2014年1月重新启动。在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期间,笔者原本正在广州整理资料,准备应邀出席一家美资财经媒体主办的演讲会,并就内地金融改革作主题发言。内地改革速度之快,往往出乎意料,内地金融改革如箭在弦,或许有一天金融企业再次被允许混业经营,但在这场竞赛中,中国券商们,抑或是投资银行兄弟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券商业对比起金融业兄弟,如银行或是保险,规模偏小。笔者在此略举数项资料:截至去年底,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规模为中国证券业同期规模的75倍以上,营销网点的总数量则为证券营业部数量40倍以上,债券承销总金额则为券商承销额几近两倍,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总数大约是券商受托管理资本金的4倍。彼此竞争力相差甚远。

  按目前处境判断,中国金融业一旦允许混业经营,没有银行做靠山的券商或者是独立券商形势绝不乐观。上述数字表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证券行业若不创新、突破的话,就要挨打。中国券商业竞争激烈,创新是提升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不过目前中国所有券商不论大小均采取“金融超市”的模式,同业之间的产品和服务完全同质化。在成熟市场如美国,除了有大型综合型券商投行之外,还有专攻不同细节的专家型小投行、折扣券商和地区券商,这些精品金融机构在中国几乎是不存在的。

  内地市场新股重启将成为券商投行业务的救命稻草,虽然短期内对二级市场带来压力,但这也代表了中国股市将从坏消息尽出的绝境中走出来。关于新股发行,估计需要至少1个月左右时间进行相关准备工作,预计到2014年1月以后,约有50家企业完成程序并将陆续上市。同时,内地将进一步推出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监管模式将逐步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

  IPO终于回来了,笔者认为投资者不应过分抱怨,倒应积极面对市场短期的波动。长远而言,股票的质素取决于企业的业绩和增长,新股数量的多与少不应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新股质量好,投资市场一定欢迎。若整个市场理性把握此次改革契机,这对各方也将会是好事。

  对券商而言,笔者认为规范与创新必须并肩而行。规范方面,重点在于规范市场参与者、发行/定价机制、上市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创新方面,中国目前热议的优先股、个股期权等等都是行业需要加速发展的方向。

  近年,不少有利券商业发展的政策一步步出台,如证券业准入管制、扩展业务空间、提升杠杆水平等等政策,政策旨在提升行业全方位全面加速发展。在行业整体发展上,笔者认为区域股权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也在稳步成型。而在资产证券化方面,虽进展缓慢,但潜力甚大。与此同时,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甚速,券商也力求从中分得一杯羹,在运用程序(APPS)、微博等等通讯软件上全面改善推广业务和产品。

  制度改革和业务创新将会是券商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产品多样化、业务多元化则是券商业发展的方向,所有从业人员必须重新构建思维。不创新,势将被历史的潮流淘汰。

  (作者温天纳 系香港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