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3000亿SLO难降息 根本在于机制变革

2013年12月25日 10:35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使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分析人士表示,SLO可以从点上对金融机构进行调控,但其能否发挥作用要看其能否实现应有的透明度。解决市场流动性的根本之举并不在于投放货币,而需要建立更为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

  针对近期货币市场出现的新变化,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使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然而,反映金融市场流动性紧张与否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等数据却不降反升。

  分析人士表示,SLO可以从点上对金融机构进行调控,但其未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是未能实现应有的透明度。解决市场流动性的根本之举并不在于投放货币,而需要建立更为良性循环的市场机制。

  3000亿元SLO难降息

  “从市场反应来看,央行的举措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首创证券研发部副总经理王剑辉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在连续多日停止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之后,央行在12月20日突然宣布,已经连续3天使用SLO工具,已向市场注入3000亿元人民币。

  SLO从今年初开始在国内使用,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相比逆回购和正回购,操作时间更为灵活,而且以7天内短期回购为主。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在11月29日发布公告,在10月28日和10月30日两次使用SLO工具,操作期限均为两天,分别向市场投放流动性410亿元和180亿元,中标利率均为4.5%。

  王剑辉表示,启用SLO工具有其特殊原因。年底市场流动性偏紧,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QE)弱退加剧了对市场流动性偏紧的预期,加上央行停止数期逆回购操作,使得市场迫切需要注入流动性。“启动SLO工具,可以从点上对金融机构进行一对一的调控,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个别金融机构流动性紧张的问题。”不过,王剑辉指出,从广义货币(M2)等数据来看,市场整体上并不缺流动性,流动性偏紧只是相对的,更多的是局部意义上的问题,因此央行启用的是SLO工具,而非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

  不过,从市场上来看,这一操作似乎并未产生效果。12月23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仍在延续上周以来的涨势,隔夜Shibor利率、7天期Shibor利率、14天期Shibor利率和1个月期Shibor利率分别上涨59个基点、119个基点、124个基点和13个基点。

  根本在于机制变革

  “主要是透明度不够。”王剑辉分析认为,SLO工具先暗暗地向市场投放,之后若干天才向市场公布,很难起到预期效果,而且操作面也有限。“如果投放后公布消息,银行间拆借利率还未下降,反而会加剧市场的慌张心理,从而加剧利率继续上升”。

  王剑辉呼吁,公开市场操作的最核心要素是信号作用,SLO工具要发挥应有作用,应当推动信息公布的及时性和透明化。

  从当前形势来看,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根据当前的流动性状况分析,明年企业的融资成本有可能会上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在近日发布的“2014年经济金融十大趋势”中,预计2014年货币政策将更趋稳健和审慎,M2同比增速将可能回落至13%。“银行间市场利率以及金融体系的利率中枢也将位于较高的水平,整个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短期很难迅速回落。”

  王剑辉指出,当前金融机构流动性紧张,很大程度是由于“短贷长用”。具体而言,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用高收益理财产品实现融资,越来越多的资金从定期存款甚至活期存款中流向这些领域。“这的确可以扩大融资规模,但金融机构会越来越依赖于短贷长用的发展模式,最后形成作茧自缚的局面,推高了融资成本,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最根本之举是要打破观念,建立新的体制。”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李慧勇向国际商报记者表示,目前金融机构片面强调高收益,市场盲目追随高收益,却忽视了“高收益,高风险”的铁律,而一旦遇上风险,则由银行想尽办法拆借资金来兜底,或者央行投放货币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依赖,埋下高风险的祸根”。

  李慧勇建议,是时候让金融机构和市场明白“高收益,高风险”的道理,应当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打破地方政府机构软约束,推动金融业市场化建设,实现风险和收益对称,推动形成良性发展的金融市场。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