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频频出手 逆回购大量投放并不意味政策放松

2014年01月27日 09:53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近日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动作频频。继1月21日开展了2550亿元的逆回购投放后,1月23日,央行再次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了1200亿元21天逆回购操作。由于没有央票到期,央行上一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资金3750亿元,上周也因此成为最近一年来央行在公开市场上投放资金最多的一周。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在公开市场投放资金的同时,也采用了常备借贷便利(SLF)工具向大型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央行此前通过微博对外表示,针对现金大量投放等节假日因素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1月20日已通过SLF向大型商业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并开设分行常备借款便利试点,以备当下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不时之需。

  其实,2013年春节,央行就曾通过SLF操作解决部分商业银行因现金大量投放而产生的资金缺口。去年6月份,在流动性紧张时也通过其向部分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央行此次分支行SLF操作的对象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四类中小金融机构。业内人士认为,这将显著减轻压力条件下流动性压力,为压力条件下中小金融机构向央行寻求资金支持提供渠道。

  多位业内分析人士表示,此次节前逆回购的大量投放,央行开展分支行SLF操作试点等,管理层多措并举彰显了其维护春节前货币市场平稳运行的决心。但无论是SLF工具还是逆回购操作,都是有一定规模限制的,市场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货币政策出现放松”。

  对于近期市场出现的认为2014年经济增长可能面临“降速”考验,货币政策可能因此会放宽的观点,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中央在经济工作会议中已经为今年货币政策定下了“稳健”基调,只要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内,货币政策都将继续保持上述基调。“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尚不具备大幅放松的条件。”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表示。

  “从当前稳增长的要求来看,货币政策不具备进一步收紧的条件。这是因为,当前经济回稳迹象还需一段观察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稳增长、保就业的压力还客观存在。因此,保持一定规模的货币供应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但当前的环境也决定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的条件也不具备。”

  来自华安证券的分析师认为,从短期因素考虑,节日期间CPI有缓慢上行态势,未来潜在通胀压力不可忽视;同时,从中长期看,我国金融杠杆率偏高、货币存量与GDP之比偏高等问题存在,加之目前房地产价格偏高、影子银行发展较快、地方债务问题尤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货币政策应当继续坚持稳中偏紧态势。

  此前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要“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展示了当前宏观调控思路,也为2014年货币政策操作如何拿捏好度进行了诠释。

  “当前,按照中央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以及货币政策报告‘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的要求,在具体的流动性操作上,要依据整体市场的流动性供求关系以及实际利率水平来灵活加以调节,保持总量的基本平衡。我们不能仅从一段时间公开市场操作上以注入资金为主,还是以回收流动性为主的具体操作上,来判断当前货币政策松或紧。”连平表示。

  在多家市场机构看来,目前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更多是弥补市场资金阶段性紧张问题,与历史上货币政策总量主动放松性质不同。而央行近期一系列投放组合动作,短期内也将有效调节春节前的时点紧张,熨平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

  不过,从中长期看,市场资金整体偏紧的态势估计难以改变。在经历了2013年资金面波动后,尤其是在月末、季末的特殊阶段,市场容易把市场利率短期内上升的趋势进行自我强化,从而加剧货币市场的波动性。此外,银行同业业务快速扩张,负债稳定性下降,同业和理财业务的期限错配程度比较严重等问题,也给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带来很大挑战。因此,2014年对货币当局而言,为使得流动性紧张局面不再上演,管理流动性更为前瞻、灵活显得尤为重要。

  “对央行而言,目前的政策目标在盯住传统四大目标之余,还需加入关注经济转型时的去杠杆、调结构、维持金融稳定等因素考量,这就增加了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的难度。管理层应更前瞻地判断货币市场可能出现的资金异常波动,并增加对相关信息披露,合理引导预期,不断就流动性变化、政策工具使用等问题加强与市场沟通,在提升政策透明度的同时,使金融机构形成合理预期,从而促使市场内生的稳定机制得以发挥作用。”上述工行分析人士认为。牛娟娟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