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刚性兑付”或是浮云 投资信托需擦亮眼睛

2014年01月28日 09:01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春节将近,金融市场红灯频闪,中诚信托现兑付危机、P2P网贷平台出现倒闭潮等。尽管在多方努力下,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找到接盘方,使得投资者的本金有望如期兑付,但这个个案的处理是侥幸的,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却发人深省。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信托产品飞速地膨胀着,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0.13万亿元。在资产管理市场中,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信托之所以能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超越基金、保险,强势地跻身第二位(规模仅次于银行理财市场),尤其是猎获大量高端理财市场的客户,凭借的是其远超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 “刚性兑付”这两把刷子。

  然而,“诚至金开1号”出现兑付危机后,信托公司和销售银行争相推脱责任,给一直对“刚性兑付”抱有幻想的投资者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明确表态,工行“不会刚性地向投资者提供补偿”。而中诚信托方面也因项目来自银行,自己只是扮演了“通道”角色,而不愿承担“刚性兑付”的责任。

  事实上,广大投资者迷信的“刚性兑付”,只是信托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声誉而默认的潜规则,并不具法律效力。在投资合同里,很少信托公司会明文做出“刚性兑付”的承诺。

  当信托管理的资产规模小,而宏观经济运行稳健风险事件少时,“刚性兑付”自然会得到较好地执行。但是当信托资产规模膨胀到一定规模,而风险事件可能集中爆发时,所谓的“刚性兑付”,恐怕只能是浮云。截至去年三季度末,信托资产规模已达10.13万亿元,而信托行业所有者权益仅为2355.56亿元,平均每家公司仅为35.16亿元。一个30亿元的项目爆发风险,足以击倒大部分信托公司。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市场红灯闪烁时,避险当是首要选择。投资切忌简单追求高收益,一定要擦亮眼睛。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