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业内:小心理财产品“零息过节”

2014年01月28日 16:25 来源:今晚报 参与互动(0)

  2013年年末,各家银行为了完成自身的存贷比考核,纷纷打出“收益牌”,以吸引储户资金。30天左右的超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最为走俏,其6%到7%的预期年化收益受到投资者追捧。不过,业内人士透露,这类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其实没有那么高,投资期限方面的无形拉长,令实际收益大打折扣。

  实际上,有些银行在宣传理财产品时,往往强调年化收益率,而忽视告知投资者申购期和清算期的利息计算。理财产品的整个周期包括申购期、产品期和清算期,而资金在申购期和清算期这两个阶段没有利息。

  以某款35天银行理财产品为例,10万元客户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3%,产品申购期为5天,产品期为35天,清算期通常为3个工作日左右。在产品申购期及清算期间,不计入利息日,也就是银行实际占用投资者资金共43天,实际收益将被摊薄。然而,若某些银行巧踩“时点”,令产品到期日遇上法定长假,清算日则会继续顺延,银行兑付期进一步拉长。那么产品标榜的高收益率,将因银行占用资金的时间过长而大打折扣。

  出现兑付期拉长的现象,与银行通过理财资金揽储不无关系。银行理财产品在每月末会出现集中到期的现象,即月末这几天会有大量理财资金转化为活期存款。通过对兑付期的时间安排,这些资金就能作为存款,帮助银行通过月末的存贷比考核。另一方面,由于该部分资金不用支付利息,所以节约了资金成本。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