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信托业今年迎来变革年

2014年01月29日 11:29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标志着建国初期停办的信托业重新回归,至此,新的信托业已经度过了35个春秋。如果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信托业的发展远比其他金融子业态坎坷,截至目前,中国信托业总共经历过6次清理整顿。

  198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整顿国内信托投资业务和加强更新改造资金管理的通知》,开始第一次信托业整顿,要点是清理非银行金融信托机构,要求地方所办信托业务一律停止。

  1985年初,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贷款检查工作的通知》,之后的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信托投资机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始第二次信托业大整顿。

  1988年,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经济过热现象空前严重,到1988年底,全国信托投资机构数量达到上千家。同年8月,人民银行开始第3次信托业整顿,也较前两次更为严厉。

  1993年6月,人民银行开始第4次对信托业的清理整顿。1999年3月,国务院开始对信托业的第5次清理整顿。从此,信托公司不再经营证券经纪业务和股票承销业务。

  最近的一次整顿是在2007年,当时银监会颁布《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取代2001年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随后又陆续发布《信托公司治理指引》、《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开始信托业的第6次清理整顿。在新的“两规”中,原“信托投资公司”特别去掉了“投资”二字。

  制度红利渐失

  2007年第6次整顿后,整个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规模不到1万亿元。2007-2012年,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翻了7倍。而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我国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0.13万亿元,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

  虽然信托行业资产管理规模激增,但信托行业的风险也逐渐暴露。而且随着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信托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对信托经理而言,原有的传统业务简单可复制并且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信托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

  另外,系统性风险也逐渐凸显,监管层对信托的监管越来越严格:银信合作受阻、资金池项目停发、政信合作项目点刹、房地产项目则长期受严控。

  支撑信托业过去几年快速增长的主导业务模式是非标准化的私募融资信托,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取向和经济下行周期的开始,使私募融资市场呈现出需求递减、风险递增、竞争加剧的中长期趋势,由此也动摇了信托业私募融资信托经营模式的市场基础。

  泛资管时代的挑战

  “内忧”之外还有“外患”,“泛资产管理”政策日益削弱了信托行业的制度红利。2012年5月以来,证监会、保监会针对资产管理市场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旨在给其他金融同业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松绑”,包括券商和基金子公司可以更多地以“类信托”的方式开展与信托公司同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大资管时代正在降临,而对信托行业而言,则意味着制度红利的优势已经渐行渐远。

  近几年,信托公司享受着巨大的制度红利,使得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插手,而现在贡献了全行业39%营收的通道业务出现了大量低成本的竞争者。以去年底开始松绑的券商资管规模为例,2012年上半年末,券商资管规模尚不足5000亿元,但截至2013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经暴增到3.42万亿元。

  2013年10月份开始试点的银行资管也将成为信托行业的一大威胁。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单一类信托资产与银行有关的资金几乎占到了整个规模的60%-70%,加上集合类和财产类的银行资金,可以判断来源于银行的资金至少占到整个信托资产总量的一半以上。随着银行资管计划的成行及规模的扩大,势必会掐住相关资金通道。

  对此,信托公司急需在业务上进行转型,改变旧有的经营模式。

  业务模式转型

  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在2013年中国信托业协会上提到了信托业治理体系的八项机制:公司治理机制、产品登记机制、分类经营机制、资本约束机制、社会责任机制、恢复与处置机制、行业稳定机制和监管评价机制。

  按照银监会的构想,产品登记机制是要建立信托产品登记信息系统。银监会认为这个系统可以实现产品公示和信息披露。这个系统建起来后,所有信托产品的优缺点都在这个系统上写清楚,可以从根子上缓解信息不对称和误导销售问题。另外,就是确权功能和交易功能,可以盘活信托产品,增强流动性。

  我们现有的68家信托公司要按照公司治理状况、风险管理水平、人才团队建设和软硬件支撑等情况,与不同的业务范围相对应,实行分级管理、分类经营,同时建立升降级制度。

  银监会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只能将本求利,有多大本钱就做多大生意。近几年在行业内实行的净资本管理就是这个原理,要做到每一项业务都要占用资本,当资本占用完了就不能再扩大生意规模。

  对此,本报了解到,多家信托公司已经在2013年底和2014年初提高了资本金。

  “刚性兑付”态度仍然暧昧

  “刚性兑付”是信托公司一块重要的招牌,这块招牌比信托产品的高收益更重要。由于它的存在,导致高收益与高风险的正相关关系“消失”在信托业里。

  在业内,关于“刚性兑付”的讨论已经不是新鲜事,对于何时打破、由谁打破是讨论的重点。据了解,许多信托公司的内部人士希望“刚性兑付”能够打破,毕竟“刚性兑付”会占用一大笔利润。

  吊诡的是,信托公司希望这个“刚性兑付”由其他信托公司打破,而不是自己。在仅有68个金融牌照的信托业,第一个打破“刚性兑付”意味着自砸招牌,可能会引发投资者的逃离潮,这是信托公司不愿看到的。

  顶着5.3万亿元兑付高峰的压力,信托业也开始思考如何创新扭转目前的压力。2014年1月22日,平安信托完成首单受益权质押放款。从首单土地流转信托到首单消费信托,到生前遗嘱机制,再到信托受益权质押,信托业正加速推创新产品,进行转型。

  根据2013年诸多兑付危机最后得以“安全”解决的情况来看,“刚性兑付”仍然会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然后等到“刚性兑付”打破后,又会有一次重新洗牌。

  民企能否从中受益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统计,基础产业信托和房地产信托仍然是信托业的主要产品。另外,据调查,第三大产品的工商企业信托的大部分流动性贷款也是通过购销合同的方式转到房地产企业。

  可以说,除了部分民营的房地产商外,信托业忽略了其他的实业民企。

  从融资角度,相比于银行,信托计划资金到位快。在民营企业主个人理财需求上,信托公司定位中高端客户,另外还有财产隔离作用,可以保护高净值人士的财富永续。

  信托公司之所以对民营企业缺少“感觉”,主要是由于许多民营企业信用不足,而信托公司现有的风控体系很难把控。

  政策对基础产业信托的控制,以及房地产领域风险的加剧,必然会将信托公司引向实业。据悉,信托公司已经开始民营企业领域的创新,如某些信托公司开展的中小企业发展集合资金信托。

  如杨家才所总结的,2007年至今,信托业创造了以下五大功绩:一是拓宽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渠道;二是舒缓了宏观经济调整的周期性波动;三是推动了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四是繁荣了金融市场;五是树立了行业形象。

  不过,这些成绩都是过去创造的,在外部经济环境和其他金融机构竞争的压力下,市场条件瞬息万变,传统经营模式不可持续,信托公司以及信托从业人员不得不随形势大规模创新业务。而这一切,会在2014年开始显现。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