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微信红包引发手机支付客户争夺战 无人敢高调称王

2014年02月12日 13:46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刚刚过去的马年春节,微信发起一场“微信抢红包”的活动,此举一出,微信用户的手机的拜年抢红包的声音此起彼伏。大家纷纷抢的不亦乐乎,“就是觉得抢着好玩,不在乎金额,抢到几分钱也高兴!”一位姓王的微信用户向记者表示。由此可见,腾讯这一仗打的确实漂亮,而这也预示2014年移动支付客户争夺战的空前激烈。  

  “珍珠港式袭击” 小团队创大奇迹

  “几乎一夜之间,各界都认为支付宝体系会被微信红包全面超越。体验和产品是如何如何的好……确实厉害!此次‘珍珠港偷袭’计划和执行完美。幸好春节很快过去,后面的日子还很长,但确实让我们教训深刻。”能让马云发出如此感概,可见腾讯此次计划无论是设定还是执行都堪称完美。

  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超过800万用户参与微信抢红包活动,超过4000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人抢到了4个到5个红包,而在最高峰的时候每分钟有2.5万个红包被领取,平均每个红包在10元以内。在这一串惊人的数字面前,也难怪马云也会不得不服了。

  “马化腾的梦想是实现在能在社交中交易,且在交易中社交的移动支付平台,微信红包正是他这一种思想的完美体现。”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在依靠其背后10亿QQ用户的强力后盾下,微信红包以近乎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占据了大多数微信群,赚足了国人的眼球。也使腾讯股价从1月27日起连涨三天,涨幅达到11.05%,在蛇年最后一个交易日,腾讯市值成功突破1万亿大关,真可谓“马上有钱”。难怪博友调侃,最大的“红包”是被腾讯给抢到了。

  但是通过微信红包和银行卡绑定来增加绑卡量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和巩固也值得怀疑。对此腾讯微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微信红包团队是财付通团队的一个小团队,10多天加班开发赶出来的春节应景作品,初衷是增加一些新年气氛。团队最初没想到会受到这么多关注。用户持续稳定的上升当然不能仅仅依靠这种单一的作品,还要依靠不断拓展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滴滴打车、理财通、微信红包,其实受到较大关注,说明了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普及给用户带来的生活便利感受,以后类似的应用应该会越来越普及。未来,微信支付将继续拓展衣食住行等线上线下生活化场景。”微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暂时胜利不足喜 未来胜负难定

  “微信红包”的火爆注定了今年的移动支付客户争夺战绝对精彩,而腾讯依靠红包战略并没有使财付通真正意义上撼动了支付宝的地位,目前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上支付宝依然占据了大概70%左右的市场份额。有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移动支付领域将迎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机,无论是财付通还是支付宝都将迎来一个持续发展创新的阶段。现在PC端与移动互联网的日均覆盖人数呈此消彼长态势,谁都不敢说能一直保持第一。

  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8月份至2013年7月份, PC网页月度有效时间占比为25.3%,但移动APP月度有效时间占比达到74.7%。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端已积累了大量用户,我们能看到一些传统行业,如航空商旅、零售百货、演艺、B2C等已向移动互联网转移,移动支付未来想象空间巨大。

  微信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嘀嘀打车、新年红包等生活化的支付场景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关注和使用。这也证明了腾讯战略方向的正确。未来,微信支付将继续拓展和完善衣食住行等线上线下生活化场景。

  而在去年12月份雷军成立“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小米也将不甘寂寞,进军移动支付市场。面对着“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形势,腾讯表示,公司一直以用户体验为依托,希望集中力量做出移动支付领域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有竞争才会有进步。移动支付要成为消费主流,目前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要丰富和完善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培养用户黏性;二是加强用户教育,特别是在三线四线城市用户对于移动支付的认知度较低;三是与银行和其他合作伙伴一起,推动移动支付创新,完善产品体验,让用户在手机上的体验越来越好,越来越丰富。

  而腾讯显然已经有所行动,昨晚国金证券发布公告称,披露与腾讯计算机系统的合作内容,合作项目包括为投资者提供在线开户、在线交易、在线客服等功能。腾讯协助国金证券实现理财产品在线销售并建立专属页面宣传推广。以及为该公司提供支付接口,为广大客户提供专业金融理财服务。

  腾讯相关人士表示,希望集中力量做出移动支付领域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