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严守风险底线 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灵活性

2014年02月25日 09:48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日前闭幕的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透露出的信息引发市场普遍关注。

  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简要介绍了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并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参照和学习国际经验教训,对“影子银行”实行有效监管。周小川指出,中国“影子银行”总体规模不大,但近期增长较快,我们正谨慎应对。

  我国当前面临着“影子银行”体系带来的潜在风险,这是监管层对此进行监测和分析的重要原因。2010年以来,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有所控制。部分融资平台转向“影子银行”融资,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加速脱媒。但“影子银行”融资,存在法律关系不明确、期限错配严重、资金池产品与投资标的不对应、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来自金融市场的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影子银行”大多集中于几种形式的融资,包括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财务公司和典当行等,而近期大热的互联网金融也应纳入“影子银行”范畴。

  就目前应该如何防范和控制“影子银行”风险,接受记者采访的华安证券分析人士指出,鉴于目前业界对“影子银行”定义尚有争议,首先应该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统计指标,以为分析和监测乃至监管提供基础。目前在我国,社会各界对“影子银行”本身的概念不完全统一,而大家比较接受的观点是,“影子银行”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外从事信贷、资金融通等的机构和业务,即“影子银行”是行银行类金融机构之实,却无传统银行之名的机构和业务。因此对其规模到底是多大,还需进一步明确概念,真实统计。

  其次,对于“影子银行”的作用也要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不应全盘否定。在今年1月举办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指出,“影子银行”对我们的各项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对于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转型,对于金融业监管当局来说,既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向好的方向发展,监控有关风险,更好地为金融平稳运行和实体经济服务。

  再次,对一些“影子银行”产品,监管层应进一步完善其规范运作,引导它有序健康发展。目前看来,要加强监管,提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同时积极引导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

  而从市场连日来对“影子银行”的高度关注,可以看到目前社会各界对经济运行相关风险的担忧,这也与今年宏观形势的异常复杂有关。分析人士认为,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较以往更为复杂,宏观调控面临更多两难问题。

  汇丰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不久前在有关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未来一两年内存在两大风险,一是“影子银行”的急速扩张以及相应地方债务期限错配所引发的地方债务风险。二是相对实体经济来说,虚拟经济快于实体经济的扩张,也就是所谓产业空心化的苗头。

  如何加强对经济运行中潜在风险的应对?有专家表示,第一,要适当扩大对经济下行的容忍度,客观看待经济放缓的原因。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确实面临不少两难问题,如“影子银行”体系挤泡沫、去杠杆与防范金融危机爆发之间的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等。但也有积极因素,如去年CPI增长为2.7%,低于预期,特别是与其他新兴市场相比情况较好;新增就业人口为1300万,令人鼓舞。随着结构改革的推进,服务业在GDP中的权重超过了制造业。此外,到目前为止,“影子银行”规模和地方债规模仍然是可控的。

  第二,应加快消除价格扭曲现象,加快应对金融脆弱性,不断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快金融改革中的利率市场化,使银行表外业务扩张速度降温,更多转到表内业务。进一步推进以减政放权为主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为实体经济创造更好的运行环境。

  第三,要注意守住风险底线。有专家指出,做好当前经济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底线思维”,要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潜在风险隐患和苗头性问题,如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产能过剩行业债务风险,商业银行表外理财、同业业务和票据业务风险,准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风险,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对我国的溢出效应,金融信息安全风险等。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