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尚福林:试点民营银行将采取共同发起人制度

2014年03月12日 09:0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3月11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试点民营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防范信贷风险等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民营银行将适用同等的国民待遇

  当回答试点民营银行将采取怎样的政策设计时,尚福林表示,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之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民间银行,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也是中改办部署的今年要实施的一项改革项目。经过各地政府的推荐和报国务院原则同意,现在我们选择了一些民营资本共同参加第一批5家银行的试点工作,将分别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开展试点。这次试点民营银行,将采取共同发起人的制度,每家试点银行的发起人不得少于两家民营资本。现在所选的这些民营资本,仅仅是参与试点的筹备工作,下一步将按照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监管和具备条件的改革要求,依法通过对股东的资质审查以后,再依法申请发起设立银行。

  这5家银行的试点,将按照成熟一家审批一家的原则来审慎地推进,挂牌营业的时间主要还取决于这些试点银行自身。试点的民营银行和现有商业银行都是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就要适用同等的国民待遇,接受相同的监管管理。在这个前提下,试点还有一些个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突出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民营银行要建立完全由资本说话的公司治理机制,这些银行要依法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和依法开展业务,独立自主地去经营。第二,突出特色化业务、差异化经营,重点是服务小微、服务社区等,以完善多层次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第三,突出风险和收益自担的商业原则,重点是要依法做好风险管控和损失承担的制度安排,要制定“生前遗嘱”,防止银行经营失败后侵害消费者、存款人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第四,突出股东行为监管。重点是要依据现行的法律和法规,监管银行和股东的关联交易、股东对银行的持续注资能力和它的风险承担能力,防止试点银行成为股东的融资工具。在这些方面,整体上讲我们还缺乏成功的经验,所以要试点,试点以后再逐步推广。

  多措并举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

  当有记者提问如何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时,尚福林回答,当前的金融服务同社会需求确实还有不少的差距。为解决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这些年银监会和银行共同努力,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5年在小微企业贷款和“三农”企业贷款中实现了“两个不低于”,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

  至于小微企业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主要还是难在信息不对称。银行在取得小微企业信息时,相对成本要高于中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成本。除了贷款利息有一些上浮之外,还有一些中间的费用,再加上一些担保费用。

  针对这些情况,银监会正在积极推进建立小微企业的信息平台,这样使银行可以比较方便地取得小微企业的经营信息。再者,鼓励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设立一些担保机构,解决担保难问题。另外今年还提出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在坚持“两个不低于”的前提之下,还要增加对于小微企业贷款的覆盖率。

  对于“三农”贷款,提出要实现“两个全覆盖”,即金融服务要逐步下沉。到目前为止,在全国的乡镇一级已经实现了机构和服务的全覆盖,机构覆盖就是这些乡镇金融资源比较好,可以设一个机构,通过机构覆盖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覆盖率。所谓服务覆盖,就是有一些乡镇可能金融资源差一些,人员居住得比较分散,在节假日或者当地赶集的时候,设立流动服务车,为这些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另外,现在还在积极推进利用一些科学技术,比如在行政村一级布置自助服务机,当地的居民存取款的时候不用跑得很远,通过这些手段解决服务“三农”的问题,使得这些金融服务更加普及,给农民提供更好地服务。

  在信贷政策上对过剩产能严格控制

  当回答淘汰过剩产能以及银行坏账问题时,尚福林表示,我们在政策上积极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一些过剩的落后产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促使其兼并重组,有一些要关闭。对于淘汰小钢厂等,一个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去淘汰产能,再有是在信贷政策上对过剩的产能采取严格控制的方式。对于一些高污染的、高耗能的企业,要实行环评的一票否决制,如果环评不达标,银行不会给贷款。

  至于银行的贷款风险,这几年银行高速发展,确实积累了一些风险,这些风险总体上是可控的。我国不良资产的拨备和银行资本金都是充足的。对于个体风险,我们也有应对措施,对各类贷款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压力测试,促进银行能够稳健地发展。李文龙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