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进入宽幅振荡期

2014年03月12日 09:23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上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可用一个词形容:“惊心动魄”。从周一时的全线大涨,到周二的集体“跳水”,从周五的涨跌互现,再到本周一的大幅杀跌,市场振荡明显加剧。短期来看,不管是俄乌持续僵局以及制裁落实都会对商品市场形成冲击,一旦局势升级,国际游资将继续涌入黄金等避险资产,并推升粮食和原油价格。但从长期来看,乌克兰局势发展对全球经济复苏和区域间贸易的影响,更多是区域性和局部性的,因此,对避险资产的支撑或难持久。相比之下,全球经济复苏动能趋弱与美元趋势性走强均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遏制。长期而言,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市场仍将维持熊市格局。

  近来,面积不足2.6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250万的克里米亚半岛已在全球市场激起千层浪,战局的演变已盖过经济数据密集出炉的影响力,其中,该地区局势对原油和黄金价格的影响尤为明显。

  上周一,俄罗斯总统普京派军队加强对克里米亚地区的控制,美国及其欧洲盟友随即威胁称,将对俄罗斯发起经济制裁,对此,俄总统普京则以切断从乌克兰通向西欧的输油管道,予以坚决回击。一时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降至冰点。鉴于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点燃”了油价。当日,美原油期货和布伦特原油期货分别大涨2.3%和2.1%。与此同时,国际金价也在避险情绪的支撑下一路高歌猛进,并在上周一盘中突破4个月以来的最高点,每盎司1354美元。

  不过,随着乌克兰局势在周二出现明显缓和,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在周一创下105美元的近期新高之后,连续两个交易日回调,出现年初以来最大的下跌走势。到周五,由于因美国2月份非农数据意外优于预期,暗示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向好,提振全球最大原油消费国的需求,同时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局势再度升级,国际油价止跌回升,日涨逾1%。黄金价格则在周五意外遭遇“跳水”,收跌1%。但整体来看,从今年年初开始,受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的影响,原油已经实现了近两个月的上涨,目前在100.04美元的支撑位和105美元的阻力位之间窄幅波动。国际金价也累计上涨了14%,已实现五周连涨。

  与原油、黄金市场的宽幅振荡相比,全球农产品市场则持续上涨,呈现出极强的趋势性特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巴西等地相继出现的极端天气及乌克兰危机引发全球市场波动,导致今年2月份全球粮食价格上调2.6%,为2012年以来最高涨幅。其中,2月份的粮食价格指数平均为208.1,较1月份微幅修正后的202.9高出5.2点。涨幅最大的分别为糖和油,涨幅分别为6.2%和4.9%。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学家阿巴希安说,南半球及美国部分地区的恶劣天气是导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而眼下,乌克兰危机也将引发投资者对粮食供应缩减的担忧,可能会对3月份的粮食价格造成冲击。

  眼下,尽管乌克兰局势仍然处于战事激变期,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市场轩然大波,但从目前形势判断,战局并不具备恶化条件,对市场冲击料难持久。首先,俄罗斯已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克制。其次,鉴于对俄罗斯、乌克兰能源经济依赖程度较高,欧盟并不希望爆发武装冲突,更何况美国在与欧盟协调步调之前,不可能单独采取行动打破目前的平衡。按照大多数人的预测,西方国家或将通过外交和经济制裁手段,积极推动政治谈判,避免采取军事干预。当然,俄乌僵局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上涨,主要集中在铁矿石、原油、天然气、小麦和玉米等价格上。

  但就长期而言,熊市命运依然无法打破。通常情况下,大宗商品走势由两大属性决定,一个是与美元汇率反向相关的金融属性,一个是与经济基本面和供需紧密相关的商品属性。遗憾的是,两大属性均不支持商品价格回升。长期以来,大宗商品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疲软的全球经济增长。进入2014年,受利好数据和乐观经济预期的提振,经济基本面好转直接带动需求面回暖,开局喜人,但复苏动能仍不够强劲。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增长普遍放缓,由于长期以来大宗商品需求主要来源于新兴市场,经济下行引发的需求不振直接影响到国际市场上农产品和工业金属价格。不仅如此,美国经济持续向好意味着美联储将坚定推进QE退出计划,伴随美元强势回归,大宗商品市场很难逆势而行,首当其冲的便是贵金属板块。最新消息称,鉴于美国QE退出计划将对黄金价格造成冲击,摩根士丹利本周一已将2014年黄金均价预期下调了11.6%至1160美元/盎司。张环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