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净利润增速超控股银行 兴业信托11.06亿元领跑

2014年04月04日 11:16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的银行业在信托版图上不断扩张,银行系信托公司背靠拥有巨额存款资源和海量客户资源的银行股东,在资产规模和利润上不断实现突破。尽管大部分信托公司仍未公布2013年年报,但从上市银行公布的年度报告中可以窥见银行系信托公司的业绩情况。

  年报数据显示,3家银行系信托公司净利润合计22.63亿元,最高可达11.06亿元,而3家银行系信托的信托管理规模合计近1.17万亿元。

  兴业信托规模逆袭

  4月1日兴业银行公布2013年年报,年报指出兴业信托全年盈利11.06亿元,同比增长43.26%。

  截至报告期末,兴业信托固有资产53.84 亿元,较期初增长30.3%;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0.54亿元,利润总额14.67亿元,净利润11.0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15%、42.15%、43.2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24.80%。截至报告期末,兴业信托存续信托项目1757个,信托业务规模5632.86亿元,较期初增长68.07%。

  3月31日,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也分别公布了2013年年报。其中,交通银行在其年报中表示,2013年年末,交银国信存续信托规模为人民币2785.47亿元,较年初增长78.09%,管理信托规模(AUM)为人民币2837.04亿元,年平均实收信托规模2167.99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人民币5.07亿元。

  中国建设银行在其年报中表示,截至2013 年末,建信信托受托管理信托资产规模3258.16 亿元;资产总额66.2亿元,净资产63.09亿元;实现净利润6.5亿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年底受托管理信托资产行业排名第二的建信信托在2013年管理信托规模下降约7%,其规模排名被兴业信托反超。

  净利润增速超控股银行

  上述三家信托公司的控股股东分别为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根据年报,三家银行2013年的净利润分别为412.11亿元、622.95亿元和2151.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7%、6.73%和11.12%。从净利润增速来看,除了建信信托净利润增速略低于建设银行,其余两家信托公司净利润增速均超过其控股银行。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兴业信托净利润11.06亿元,同比增长43.26%,交银国信净利润5.07亿元,同比增长50%。建信信托净利润6.50亿元,同比增长10.73%。

  占去年全行业总规模11%

  年报数据显示,兴业信托业务规模为5632.86亿元,较期初增长68.07%;交银国信管理信托规模达到2837.04亿元,较年初增长78.09%;建信信托的管理信托资产规模达3258.16亿元。3家银行系信托公司的信托管理规模合计近1.17万亿元。

  中国信托业协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信托公司信托资产总规模为10.91万亿元。这意味着,3家银行系信托公司的信托管理规模已经占全行业规模的11%。

  不仅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增长迅速,随着净资本小号的迅速增加,银行系信托增资步伐也走在行业前列。

  从公开的信息中统计,仅从去年以来,兴业信托与交银国信的注册资本已位居行业第二名及第三名(平安信托注册资本为69.88亿元,位居业内第一位)。

  交银国信注册资本经去年两度增资后已达到37.65亿元。

  而近日刚刚公告完成增资的兴业信托,其注册资本已由25.76亿元增加至50亿元,其大股东兴业银行的出资额为36.5亿元,出资比例为73%。

  目前国内共有三家银行系信托公司,商业银行的助推使这几家信托公司管理资产的规模以超越行业平均的速度急速增长,分析人士指出,信托公司在银行集团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未来管理资产规模继续增长的预期仍是这类信托公司大力充实自有资本的主要原因。兴业信托此前曾对本报回复称,增资主要是出于满足“净资本管理的监管需要”、“业务结构调整和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要求”以及“对外金融股权投资要求”三个方面。

  (本报记者徐天晓对本文亦有贡献)   银行系信托公司基本资料 公司名称 注册资本(亿元) 管理信托资产(2013年) 净利润(亿元)

  规模(亿元) 同比增长(%)

  建信信托 15.27 3258.16 -0.07 6.5

  交银信托 37.65 2785.47 78.09 5.07

  兴业信托 50 5632.86 68.07 11.06

  ■本报见习记者 李亦欣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