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视评论员钮文新:所有“余额宝”都应取缔

2014年04月11日 10:26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一月前,一篇呼吁取缔余额宝的文章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大讨论。从余额宝尝到了甜头的网友纷纷质疑说,“宝宝们”惹谁了?尽管争论仍无结论,但却引起了监管层的重视。昨日,掀起这场讨论的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钮文新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一个多月前,一篇呼吁取缔余额宝的文章,引发了公众关于余额宝的广泛讨论,甚至延伸到了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讨上。一个半月过去了,争论已基本落幕,但关注还在持续。不久前,央行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明确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五项原则。

  而掀起这场大讨论的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兼首席评论员钮文新,为何如此坚决呼吁要取缔余额宝,在他眼中余额宝到底是如何推高市场利率的?他怎么看待这场争论?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独家对话钮文新,解读“宝宝”之争背后的原因。

  1

  为何呼吁取缔余额宝?“反对所有金融空转的产品”

  华西都市报记者:你为什么坚决呼吁取缔余额宝?

  钮文新:我不是针对互联网金融,没有反对金融创新,我只反对过余额宝。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余额宝侵害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侵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记者:余额宝存在哪些问题?钮文新:它有两大问题,一是推高存款利率。有人说利率市场化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目前还没有利率市场化。如果把存款利率推高了,势必会从价格端推高贷款利率。

  第二,余额宝把一般性存款转化成了同业存款,导致银行可用于支撑贷款的资金大幅减少,不能支撑贷款的同业存款大量增加,这是金融空转的典型过程。这必然会推高贷款利率。金融空转的结果伤害了老百姓,他们要为此买单。

  记者:你最近的署名文章提到,今年前两个月,全部类余额宝产品规模骤增7000亿元,总量超1.4万亿元。你对类余额宝产品是什么态度?

  钮文新:我反对金融空转的产品,所有的类余额宝产品都是这样。这种空转曾使美国金融发生重大危机。这类产品属于典型的金融空转,都应该在取缔的范围内。

  2

  宝宝军团影响有多大?“将利率推高了一个百分点”

  记者:目前余额宝的规模大约是7000亿元,与存款相比,占比还是较小,余额宝具体是如何推高存款利率的?

  钮文新:我们有108万亿的银行存款,1.4万亿类余额宝的规模,占比确实较小,但108万亿元的存款有22万亿已被央行锁定了,主要是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央票,还有正回购等方式。另外,有74万亿元已变成了贷款。商业银行还有一部分钱是不能动的,即2%的超额准备金,剩下10万亿元,如果有1万亿元在空转,占比大不?

  央行上调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就调0.5%个点,锁定的资金也就4000多亿,类余额宝产品1.4万亿元相当于上调了两次法定存款准备金,对利率的拉动可以达到一个百分点。

  在今年前两个月,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导致金融空转的产品,至少把贷款利率推高了一个百分点,企业借贷成本将上升7400亿元,企业就要把成本往产品端传导。按照最低1.5倍的传导率计算,老百姓将付出一万多亿的代价。

  如果两个月里贷款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央行在两个月之内连续四次加息。在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的过程中,连续四次加息,估计至少要把GDP的增幅向下拉一个百分点。这不是小事。为了一个鸡蛋摔了3000多个鸡蛋,这样的产品是不是应该取缔?

  3

  何为真正的金融创新?“不能增加实体经济的成本”

  记者:你之前提到,余额宝不能代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

  钮文新:是,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必须服务实体经济,监管层已经明确了这个原则。二是不能干扰国家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不破这个底线,任何事情都可以讨论,这也是底线。

  记者: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互联网金融的创新?

  钮文新:我没有反对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仅仅是一种工具,能干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但必须是降低成本的方向,不能增加实体经济成本。第二,个性化服务方向,因为有了互联网,可以产生更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如果没有这两点,互联网金融有什么意义呢?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继高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