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互联网金融探路者惶恐 终归会成为平常(3)

2014年04月21日 09:1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除了风控难度大外,寻求监管也是佛山P2P公司目前的强烈诉求,“互联网金融的第一属性首先是金融,而风控永远是金融的核心。”何少娟表示,目前整个行业还处于无监管状态,“我们是非常希望尽快能有监管,这样对整个行业将是极大的利好。”

  ■聚焦

  普惠金融能否

  替代传统金融?

  人人聚财CEO许建文认为,P2P与银行之间更应该是互补的关系,“P2P主要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这部分群体是过去银行服务覆盖不到的,这也是政府更希望P2P去做的。”

  许建文认为,P2P平台目前普遍10%以上的融资成本对大企业缺乏吸引力,难以对银行形成直接竞争,“除非P2P的利息降到4%—5%,才会与银行形成交集。”

  他判断,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未来P2P与银行之间的利差会逐渐收窄,总体而言银行贷款利率将上浮,而P2P平台的融资成本会随着资金供应的增加而进入下降通道,最终两者会寻找到一个均衡点。

  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目前国内P2P平均利率将近20%,许建文认为过高的利率会增加整个行业的系统风险,“20%以上的回报率风险比较大,目前整个小微金融和民间金融能够承受的资金成本是有限的,这么高的利率容易造成违约。”他认为目前P2P的利润在10%—15%较为合理。

  对于目前行业存在的倒闭潮,许建文认为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他指出P2P行业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最终可能只有10—20家P2P公司能够生存下来,“公司透明度高,资金独立监管,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平台将最终留下来。”

  而对于银行参与P2P对行业的影响,许建文认为对于整个行业是一个利好,“银行做P2P可以让全国人民都了解这是个新东西,这个不像以前想象的有那么大的风险,对行业会是比较大的利好。”

  但他同时指出,现阶段银行大力发展P2P的动力不足,“银行做P2P是有顾虑的,不会发力做,它们原来获取存款定期利率是3%,加上大量是活期存款,平均资金成本大概只有1点多,非常低,而做P2P的资金成本要6%—7%,比目前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利息还高,这样容易导致原来低成本资金出现流失,比如客户会把活期存款取出来买P2P产品,钱还在银行,但银行成本高了不少,所以银行没有动力做这个事情。”

  许建文判断,未来国内P2P的市场容量可以达到3万亿原左右,“中国目前小微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去年小额贷款余额已经达到8000亿元,因此P2P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声音

  “互联网金融

  终归会成为平常”

  “互联网金融现在很热,但再过几年可能这个词就会消失,不存在了。”集成金融集团总裁任晓彦说道。在他看来,未来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将成为一种常态,所以互联网金融最后终归成为一种平常。

  但毋庸置疑,现在互联网金融正冲击着整个传统的金融系统。这种冲击对金融机构带来影响,任晓彦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引导模式的变革。

  他把整个金融机构领域的模式分成了5个阶段。“金融机构的1.0版本其实是制度红利。”任晓彦认为,这种制度红利,也就是意味着许多优势是靠获取例如牌照这种资质来赢得,这也正是目前包括四大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所采取的运营模式。

  金融的2.0版本则是产品的时代,以产品为中心。“即使是同样的产品,但机构之间也能做出差异化,这拼的是产品竞争力。”任晓彦分析,而金融的3.0版本则是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客户体验,在为客户提供各种持续性的服务。与3.0版本看似很像的是金融的4.0版本,这个版本是以用户为中心。

  任晓彦认为,客户和用户是不一样的。用户不一定是你的客户,但客户肯定是与你产生的贸易关系的人。正如网站上的注册用户到成为购买产品客户之间的差异。积累庞大的用户群,等于掌握了庞大的潜在客户。

  “就像腾讯和阿里,他们在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后,随时都可以做金融。”任晓彦说道,而到了金融的5.0版本,那就是打造生态圈,“也就是做平台公司。”这意味着要把包括小贷、担保、银行、大数据等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起,建立起金融的生态圈层。而事实上,阿里巴巴正在做着电商领域的生态圈,腾讯则正忙于做着社交领域的生态圈。

  南方日报记者 孙景峰 叶洁纯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