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存款已成银行“紧箍咒” 流动性面临考验

2014年04月21日 09:4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央行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3.67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少增5498亿元;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4.72万亿元,同比少增1.39万亿元。

  且有市场消息称,4月前两周,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存款出现高达1.9万亿元的负增长,存款从商业银行大规模流出的态势明显。

  新型金融产品分流存款

  业内专家认为,金融市场化改革是形成银行业全行业季度存款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

  余额宝、现金宝、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不断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理财模式,更对银行核心存款产生冲击,对居民和企业存款都带来一定的分流作用。

  “新型金融机构和产品对货币的分流转化也是3月份货币供应量增速较低的一个原因。”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

  当前,包括表外理财、信托计划、资管计划、投资基金,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在内的新型金融机构和产品越来越多,相当部分的资金运作游离于银行体系以外。由于新型金融产品对现金和企业活期存款的加速替代,导致存款分流趋势更为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2月末,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达7.5万亿元,比上年末新增1.2万亿元;货币市场基金整体规模已超过1.1万亿元。金融业态的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广义货币,同时改变了货币构成,传统的现金和单位活期存款功能逐渐缩小。

  “余额宝类理财产品分流银行存款的现状还会持续,规模会继续膨胀,具体达到什么规模不好说,但是我住在四线城市的父母都已经开始用余额宝理财了。”北京绿梧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薄胜表示。

  流动性面临挑战

  业内专家称,随着4月前两周四大行高达1.9万亿元存款的外流,银行流动性或将面临挑战。

  央行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M2与M1增速双双回落。其中,M2同比增长12.1%,较2月末下降了0.4个百分点;M1同比增速亦仅为5.4%,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年末低1.5个和3.9个百分点。

  对于M2与M1增速双双回落,业内专家表示,未来流动性存在趋紧可能,银行吸存或将面临更大困难。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谢辉博士也表示,在分析存款因素时,应该更多地从宏观角度做一定考量。

  “我们所说的存款更大程度上是一个银行记账的数字,而不是说实实在在的百元大钞。”谢辉解释,银行存款的多少根本上来源于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数量,直接融资并不形成货币创造,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才会有货币创造的发生,才会不断派生存款。随着经济的发展,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增加,如果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不增加,存款压力就会增大。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徐博则提示,要关注存款在机构与市场间“搬家”带来的流动性波动:“在金融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新的金融风险和监管需求也同步产生,存贷资金向同业市场、资本市场转移既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一个亟须统筹考虑、合理解决的问题。”

  存款“保卫战”升级

  存款流失束缚了银行发展,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分羹”存款市场,各家银行均在积极应战。

  据相关统计,目前已有至少7家银行与基金公司展开合作,推出了低投资门槛、具有T+0灵活赎回性的“类余额宝”产品,其中包括中行“中银活期宝”、平安银行“平安盈”、工行“现金宝”、交行“快溢通”、广发银行“智能金”、民生银行“如意宝”以及兴业银行“掌柜钱包”等。

  除此之外,也有银行将原本的开放式理财产品进行升级,以实现快速赎回,如浦发银行“天添盈”、光大银行“活期宝”等。

  在近期召开的年报发布会上,五大行高层均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大核心存款吸收力度,提高融资来源的稳定性。通过扩大客户基础、把握企业直接融资机会、提升金融业务服务水平等方式扩大存款来源。

  不过,存款“保卫战”升级的直接后果,便是银行吸储成本的上升。

  据交行年报显示,2013年交行存款利息支出同比增长10.92%,并导致集团净利差和净利息收益同比分别下降10个和7个基点。且据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测算,假设居民活期存款流失20%,其他负债成本按4%计算的话,低成本负债的流失将导致银行平均负债成本上涨10.6个基点。

  为此,谢辉建议,商业银行一方面需要加快自身的转型速度,做好产品创新;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也应尽快给银行业松绑。现在,互联网金融企业之所以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赶上了一个恰到好处的时间点”。周萃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