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货基”抢存款或致银行资金结构生变

2014年04月21日 09:41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人民银行于4月15日进行了规模达1720亿元人民币的正回购操作,但4月16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数据显示,隔夜利率跌15.1个基点至2.298%;7天利率跌71.8个基点至2.726%。各项指标都表明当前市场的流动性情况相对宽松。

  不过,尽管市场整体的流动性表现宽松,但银行的感受似乎并不乐观。受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快、投资渠道增多、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银行存款增长持续放缓。截至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09.10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末低1.1个和2.4个百分点。而进入4月份以来,银行存款流失的压力进一步呈现出加剧之势。

  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表示,统计中的存款是个时点数,银行往往采取在月末和季末通过理财产品等方式回笼存款,这导致存款月末陡增、月初骤降,不少银行存款大部分时间实际达不到年初水平。因此,实际的存款情况较统计数据反映的还要差。

  “我们行的绩效考核标准已经把存款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现在存款是第一重要指标。以前理财产品也可以充存款任务,现在存款完全独立考核。”建行相关人士表示,“现在贷款也非常严格,不仅取消了住房贷款的利率优惠,即便央企贷款现在也执行上浮利率。”存贷比考核压力之下,银行正经历着巨大的考验。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谢辉博士表示,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利润模式的改变和货币市场基金对银行存款的持续分流仍将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存款的流失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事实上,尽管多家银行已升级现有理财产品或推出“类余额宝”产品,但谢辉表示,存款流出银行系统、流向货币市场基金才刚刚开始,货币市场基金将改变银行的资金结构,给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多重因素解释了目前的存款流失,并且这种趋势短期内很难改变。”谢辉表示,影响存款增长的上述因素继续存在,加上外汇占款增势短期内不容乐观,今年的存款形势依然严峻。出口负增长导致外汇占款减少以及M2增速的大幅回落,直接影响了基础货币的数量,基础货币增量乏力必然导致存款增速的放缓。

  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2月份央行口径外汇占款余额为270407.88亿元,较2014年1月末增加1192.54亿元,不足2000亿元,虽连续8个月增长,但增幅出现明显回落,更是远远小于1月份4945.3亿元的新增规模。

  此外,在存贷比严格考核的情况下,加之存款准备金率持续走高,存款压力对银行信贷投放约束很大。“从实际了解到的情况看,今年很多银行为避免存贷比过高、控制流动性风险,都采取了严格根据存款情况来决定贷款投放的审慎策略,部分银行的贷款计划甚至低于去年。”唐建伟表示,在现有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今年贷款和社会融资保持适度增长会有一定难度。

  微观层面,相较于去年同期,今年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3.2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19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930亿元。而去年一季度,上述三个数据则较2012年同期分别增加3.70万亿元、1.61万亿元和931亿元。由此不难发现,今年一季度少增的1.39万亿元中,住户存款少增0.4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少增1.29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少增1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乏力的影响比住户存款更加明显。

  事实上,上市公司闲置资金选择购买理财产品,从去年开始出现海量增长的态势。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市公司有1300多笔投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除部分信托理财产品以外,绝大多数是银行理财产品,涉及多家上市银行和城商行,规模达到1434.9亿元。而2012年这一数据仅146.5亿元。这或许可以解释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长乏力的原因。

  另外,记者调查发现,仅今年4月1日至4月10日,就有百余家上市公司发布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规模超百亿元,而年初至今,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规模更是达到数百亿元。

  谢辉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突起以及企业将闲置的现金购买理财产品,是导致银行存款增幅减少的主要原因。而且利率市场化推动下的大形势,决定了存款流失的趋势会长期持续下去,而不仅仅限于二季度。

  业内专家指出,在净息差优势消失之前,如何抓住当前产业整合的时机,发力投行等中间业务并形成新的增长点,已成为商业银行的迫切之选。王好强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