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监管风暴欲来 银行同业“狂欢”行将收场

2014年05月14日 10:0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银行同业业务飙升累积的风险,正在引起监管层的高度关注。从坊间盛传银监会即将下发规范银行同业业务的“9号文”,到央行副行长刘士余日前明确表态“要下定决心整顿金融同业业务和各类理财业务”都表明,一场严格整顿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风暴不可避免。

  “山雨欲来”同业监管或出重拳

  5月10日,央行副行长刘士余在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公开表示,要下决心整顿金融机构的同业业务和各类理财业务。“否则的话,极易把我们的投资者,包括社会公众导向追逐短期高利,不追求长期回报,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

  与此同时,央行在4月29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同业业务存在发展不规范、规避监管、期限错配增大和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效果,存在风险隐患。报告警示,金融机构间资金联动性增强,部分同业业务通过多层“通道”包装,结构复杂,资金划转频繁,造成金融机构整体资产规模虚增,一旦某个环节发生风险,极易引发交叉性风险传染。

  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初至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同业资产从6.21万亿元增加到21.47万亿元,增长246%,是同期总资产和贷款增幅的1.79倍和1.73倍;同业负债从5.32万亿元增加到17.87万亿元,增长236%,是同期总负债和存款增幅的1.74倍和1.87倍。

  此前坊间一直盛传,银监会于去年底就已起草《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9号文”),只是还未正式下发。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期限管理”、“集中度管理”几个指标对银行同业资金投向非标资产进行量化管理,同时,通过加强“统一授信管理”、“担保规范”、“资本准备”规范力度,排查同业业务风险。

  “目前传出的几点措施包括:第一,将投向非标的自营资金,参照8号文设定‘自营非标+理财非标’的统一监管和总额度;第二,各银行从风险控制上对同业业务加大计提拨备;第三,拟叫停买入返售的‘三方合作协议’。”华泰证券分析师郭春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另据记者了解,不久前,四川、福建、京沪等多地银监会均向属地下发治理及改革同业业务的相关通知,新增业务不得再通过同业业务实现资产出表、进行监管套利。

  “拆短投长”银行易陷流动性危机泥潭

  同业业务本应是银行临时性、短期性资金头寸调度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成为银行规避政策和寻求套利空间的手段。

  “信贷调整政策对相关行业贷款的限制及对融资主体的要求,使得商业银行往往无法对授信客户发放贷款,而为留住此类客户,银行借道同业,通过买入返售等同业手段来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郭春燕说。

  所谓买入返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逆回购方,即资金融出方)与金融机构(正回购方,即资金融入方)按照协议约定先买入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于到期日返售给该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行为。

  “例如,A银行想向其大客户放贷,但由于授信额度或其他原因受限而放不出去,此时A银行找到信托公司,成立一个单一信托向企业放贷。”某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部负责人告诉记者,“那单一信托放贷的钱由谁给?A银行就找到B银行,让其买下这个信托。而A银行则向B银行出具一份兜底函,信托到期后溢价买回信托收益权。”

  记者从上市银行年报发现,近几年来,银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迅速膨胀,城商行尤为突出。例如,上海银行2013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为331.14亿元,较2012年的83.23亿元增长297.86%;天津银行2013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718.93亿元,较2012年的95.82亿元增长650.29%。

  “同业的风险权重只有25%,若直接对应信托受益权则是100%的风险权重,通过买入返售方式将企业债权转变为银行同业债权,可以减少资本占用,并且银行通过单一信托计划以自有资金买入信托受益权产品,计入到同业科目,从而规避信贷规模、投向、资本金要求等监管政策限制,间接实现为客户融资,获得高于银行利率水平的收入。”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赵玉睿接受采访时表示。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激进型的商业银行为追求高收益,通过扩大期限错配,拆短投长,将同业存放资金、拆入资金投资于期限较长的票据类资产及买入返售资产。在银行间整体流动性宽松,银行间拆借利率较低时,此举能带来较高的收益,同时各家银行也能“相安无事”。然而,在货币政策一收紧时,则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三步走”同业业务将去杠杆化

  “银行同业业务的‘狂欢’即将落幕。”某城商行人士如此预测。在他看来,“对同业业务监管的一系列措施出台后,银行非标资产的总量将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同业业务将在更大程度上回归资金业务的本质,而非如目前更多地向类信贷业务发展。”

  “银行将分‘三步走’调整同业业务,逐步达到去杠杆。”首先是缩减买入返售业务,释放同业现金流;第二步是调整同业资产的期限结构,降低期限错配程度;第三步是加强同业业务的风险管理,防范资金腾挪。“郭春燕表示。

  招商证券分析师肖立强则认为,短期内同业业务整改的阵痛或难以避免,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银行业规范发展,降低风险隐患,提高流动性管理水平。

  不过也有业内专家直言,虽然监管层规范同业业务的出发点是降低金融体系期限错配的风险,但实际贯彻执行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利润导向的考核和规模冲动将激发进一步和监管“躲猫猫”的“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资金成本的上升逼迫银行必须提高风险偏好,通过变通的方法获取更高的资本收益率。孟扬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