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数钱"累坏"点验钞机引爆金融机具诸多问题

2014年05月30日 10:0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参与互动(0)

资料图片

  数钱“累坏”点验钞机

  近日,人们一向极少关注的点验钞机质量问题却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起因是北京一家银行的16台点验钞机在清点一亿多现金时时,因金额过大、点验时间过长,当场烧坏了4台。

  一个调侃的段子为此火了起来:“16台点钞机,竟然累趴4台!看后真是令人气愤!难道这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就没人管吗?对于伪劣点钞机生产企业,一定要严查到底!”

  这个段子原本只是为了调侃一番,但在专业人士看来,段子的创作者不经意间道出了金融机具行业所存在的严重问题。

  点验钞机被“累坏”爆出质量漏洞

  点验钞机究竟是怎么烧坏的?到底是因为现金太多,累坏了机器,还是这些点验钞机质量不过硬、“扛”不了事儿?

  有媒体在采访银行职员后报道说:“点验钞机连续工作很容易发热。一般情况下,一台性能完好的60W点验钞机,能连续点钞3小时左右,很可能是因为过热而烧坏的。”

  还有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这很正常。只烧了4台,那还算点验钞机质量比较好。一般来讲,如果一台机器不停地点钞10万元,机器就会开始发热。如果是100万元,那热度就可想而知了。碰上较为破旧的纸币,机器就会出现卡壳,如果这样的纸币较多,那么恐怕这台机器被烧坏的几率就会很大。”该人士介绍说,其实新币和旧币用机器都不好点验,新币会出现粘连的情况,往往两张一起通过;而旧币由于破损,则容易卡住。

  “这不正常。一些大的银行每天要清点多少钱?如果所有的点验钞机都是这样,把金库烧掉怎么办?”日前,公安部一位参与我国新国标GB16999-2010《人民币鉴别仪通用技术条件》(以下简称“新国标”)起草工作的权威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语中的:“咱们可以现场点验100万元,如果这是一台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合格点验钞机,你看看结果会怎样,肯定没问题。烧坏的这种机器,肯定是偷工减料的不合格贴牌产品。”

  据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国标主要起草人介绍,目前,银行用的点验钞机都是点、验合一的专业金融机具。人们所说的点钞机,规范的说法应该称之为点验钞机。2010年9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我国新修订的国家标准GB16999-2010《人民币鉴别仪通用技术条件》。2011年5月1日,该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对点验钞机的主要性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其中,明确要求点验钞机所应具备的“常规能力”之一,就是要有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4个小时、或连续点验纸币不少于20万张的能力。按照这一最低要求,如果银行清点的上亿现金都是百元大钞,一台点验钞机即可连续点验2000万元的现金,16台即可连续点验3.2亿元。而这次清点的现金仅有1亿多元,用16台点验钞机来点验,即累趴了4台,这难道不是点验钞机不符合国家标准、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吗?更为严重的是,目前银行系统使用的点验钞机70%左右都是不合格产品。而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另一位新国标主要起草人的认同。

  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安全隐忧

  据了解,点验钞机作为一种专用的现金处理设备,新国标按照所采用防伪技术的鉴别能力和相应测评结果,将其分为A、B、C3个级别,A为最高级。目前,各大银行要求所采购的点验钞机均要达到A级要求。

  按照新国标的规定,A级点验钞机在鉴别能力上,要至少具备9种鉴别技术和券别、套别及版别3种识别能力;在鉴别速度上,要求长边进钞时,每分钟不得少于900张,短边进钞时,每分钟不得少于350张;冠字号码识别时,每分钟不得少于700张;同时,要求其漏辨率(即未辨出的假币张数与实际清点假币张数的比率)不得高于0.015%,误辨率(即真币辨为假币的张数与实际清点真币张数的比率)不得高于0.02%;冠字号码误识率不得高于0.03%,错点率不得高于0.001%。在出现假币时,要具有假币提示功能;在出现两张(含两张)以上相互粘连的纸币情况时,要求能够辨别粘连纸币,并能自动分离或停机。同时,新国标还对点验钞机规定了详细的可靠性要求、安全性能要求和电磁兼容要求等。例如,在可靠性上,点验钞机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要求不能少于2000小时。

  而质量不合格的点验钞机,有的鉴别能力差,不能有效防止假币的流通;有的鉴别和清点速度慢,效率低;还有的会出现大量漏辨、误辨、错点和冠字号码误识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发热、漏电等安全隐患。像一些银行职员所说的点验钞机不能自动分离粘连纸币的情况,同样也是质量不合格的表现。

  据上述中国人民银行的新国标主要起草人介绍,现金流通量大是我国货币支付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也对金融机具的各方面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前一版的人民币鉴别仪国家标准制定于1997年,老国标下的传统鉴别仪的鉴别能力根本无法应对2009年HD、TJ等高仿真假币的出现,使得国家及人民群众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给人民币流通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在这种形势下,新国标应运而生。但在他看来,我国第二波人民币造假的高潮期仍未过去,近日在山东、辽宁、江苏、河南等地陆续发现了以“M3S7”开头的高仿真百元假钞,即暴露出严峻的人民币造假态势。如果点验钞机等金融机具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我国的金融安全、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就不可能得到切实保障。

  质量漏洞曝监管黑洞

  据了解,金融机具行业是一个包括图像识别、磁图像识别、数字信号处理、智能控制、传感器测控、光学、精密机械制造等多项先进技术的行业。近几年,随着2012年底金融监管部门实行“假币零容忍”、“提升流通币票面整洁度”等硬性要求,对于纸币的流通监管在不断加强。我国纸币流通量大,纸币处理环节较多,尤其是严峻的纸币反假形势,促使银行进一步加快金融机具升级换代的速度,推广使用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更高、鉴伪能力更强的金融机具,这推动了点验钞机等金融机具市场的高速增长。

  2011年7月4日,国家质检总局修订并公布了《人民币鉴别仪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对人民币鉴别仪产品生产企业实施准入许可。据了解,截至目前,获得鉴别仪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72家,其中A级资质29家。但据公安部的这位新国标主要起草人透露,即使这29家拿到A级资质生产许可的企业,真正能生产出符合A级点验钞机质量要求的,也只有四五家。中国人民银行的这位新国标主要起草人同样认为:“这一数字充其量只有三五家,如果说有29家企业具备生产能力,我说什么也不信。”据他们介绍,其余的企业,有的没有技术研发能力,有的甚至连生产场地也没有。那么,它们是怎么拿到生产许可证的呢?据另外一位新国标起草人介绍:“这很简单啊,找那些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买上若干台,换上自己的外壳,贴上自己的商标,然后再拿去检验就行了。”

  那么,这些企业销售给各大银行的产品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进入各大银行网点的呢?据专家介绍,目前,各大银行对金融机具实行总行统一招标。各总行在进行招标时,要进行产品各项性能的测试,测试合格后,再由各总行从中筛选出若干家企业作为入围产品,但最后选择哪家企业的产品,则由各家分行自主决定。

  为将自己的产品打入银行,在招标测试环节,一些不具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偷梁换柱,同样采取购买合格产品、换上自己外壳的做法,拿好的产品去进行测试。测试通过、招标入围之后,这些企业就去各个分行公关。这导致在招标采购环节,有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可靠的生产厂家往往并不一定能够中标;反而没有技术研发能力、甚至没有生产场地的企业往往通过各种手段中标。他们在拿到订单后,再委托别的企业贴牌生产。这些贴牌产品大部分来自浙江温州,由于被中标企业扒了层皮,被委托生产企业只能偷工减料。这些偷工减料的产品,由于省去了传感器、光谱和磁等元器件,成本往往很低,有的可能也就二三百元。加之监管不力,把关不严,这些不合格的贴牌产品就堂而皇之地进入到了各个银行网点。

  记者随后以同行的身份联系了浙江温州的一家点验钞机生产企业,询问是否可以委托他们贴牌生产银行专用的A类点验钞机。对方对此非常谨慎,但还是表示可以贴牌生产。至于这些流入银行的贴牌产品质量究竟如何,一位业内权威专家幽默地说:“谁用谁知道,银行自己最清楚。”

  中国人民银行的新国标主要起草人告诉记者:“新国标规定了包括多光谱图像分析鉴别技术、紫外光学特征分析鉴别技术、磁图像分析鉴别技术和冠字号码识别技术等12种鉴别技术,其中要求银行专用的A类点验钞机至少具备9种鉴别技术。如果真是达到这些指标要求,每台机器仅是原材料采购及生产加工成本就要达到400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售后服务等,一台合格的A类点验钞机,成本就要达到5000元左右。现在银行采购价仅为两三千元,连原材料成本都不够,这样采购来的点验钞机能是好的吗?”

  据介绍,点验钞机真正贵在“验”上。点验钞机首先要识读,没有了传感器,自然就不能识读,假币就会蒙混过关,这导致所采购的点验钞机往往最后变成了点钞机,只能“点”,不能“验”,这样的产品如何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另外,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此类产品的使用寿命一般都要求为3年,而这样偷工减料的产品,耐用度普遍很差,往往不到半年就会出现质量问题,这也难怪一些银行工作人员对一些点验钞机的质量怪象见怪不怪了。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