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加坡力挺人民币业务 或迎内企发债潮

2014年06月16日 10:33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记者 沙斐 发自上海

  新加坡外交部兼律政部部长尚穆根·贾古玛日前表示,新加坡希望能够积极参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尚穆根·贾古玛表示,自去年5月中国工商银行被授权为在新加坡的人民币结算行以来,新加坡已成为中国以外最大的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

  事实上,面对国内走高的借贷成本以及楼市遇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新加坡,希望借助在当地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彭博社的数据显示,2013年,新加坡元的债券销售规模达到198亿新加坡元,比十年前增加了两倍多。

  近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布文告表示,将从今年7月份起启动50亿元人民币的隔夜拆借机制,以确保能够满足新加坡当地金融机构短期人民币拆借的需求。值得关注的是,此举将进一步夯实新加坡作为岸外人民币清算市场的基础,同时金融机构也将获得新的资金渠道以确保及时清算人民币交易,进而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新加坡来落实人民币贸易融资。

  7月启动人民币隔夜拆借机制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近日发布文告表示,将从今年7月份起启动50亿元人民币的隔夜拆借机制,以确保能够满足新加坡当地金融机构短期人民币拆借的需求。

  新加坡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新加坡人民币交易活动的与日俱增,新的人民币隔夜拆借机制将能够帮助缓解当地金融机构每日资金结算的需求,从而为人民币交易活动在新加坡的蓬勃发展营造一个更加适宜的环境。新加坡金管局表示,新机制的具体细节将于下月1日在金管局的网站上发布。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新加坡金管局根据新中两国间的本币互换协议,已经为本地的金融机构提供了一套人民币借贷机制,以便让金融机构能够出于贸易、直接投资和稳定市场的需要,以期限贷款的形式借贷人民币资金。而即将启动的新机制与现有机制相辅相成,将进一步加强市场信心,让金融机构无须为短期人民币借贷需求感到担心。

  据了解,新加坡当地各大银行对于金管局设立人民币隔夜拆借机制均表示欢迎,认为此举将进一步夯实新加坡作为岸外人民币清算市场的基础,同时金融机构也将获得新的资金渠道以确保及时清算人民币交易,进而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新加坡来落实人民币贸易融资。

  分析人士指出,隔夜拆借机制将加深市场的流动性和新加坡本地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能力,从而加强市场对新加坡人民币清算系统的信心。

  内地企业迎来在新发债潮

  根据中原地产的数据,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美元优先票据等成本已上涨到7%以上。随着国内日渐走高的借贷成本,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新加坡,希望借助在当地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

  彭博社的数据显示,2013年,新加坡元的债券销售规模达到198亿新加坡元,比10年前增加了两倍多。

  就在上个月,包括建业地产、龙湖地产等多家内地房企分别在新加波发债。其中,位于河南郑州的建业地产发行了2亿新加坡元(约合1.6亿美元)的债券,私人银行购买了其中的79%。据悉,建业地产为3年期的债券提供了6.5%的回报率,低于其2013年5月发行的美元计价债券。

  龙湖地产近期发布公告称,拟进行优先票据的国际发售,已获新加坡交易所原则上批准。龙湖方面未透露票据的规模和利率,但表示所得款项净额的大部分将用于一般企业用途及其部分现有债务的再融资,也可能会因市况的变动而重新分配所得款项。

  除房企外,中国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和工银亚洲作为联席账簿管理人,也于上月成功安排海南航空在新加坡发行17亿元3年期的“狮城债”(人民币计价债券)。

  据了解,自去年新加坡人民币清算行提供服务以来,新加坡市场共成功发行了6笔,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狮城债”,发行主体均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据悉,该债券的订单金额达到最终认购额的2.2倍,显示出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计价债券的浓厚兴趣。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政策的不断落实,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跨国公司区域财务中心,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新加坡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