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欧债危机接近尾声复苏之路任重道远

2014年06月25日 10:21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记者张环6月24日的北京,天朗气清。在位于长安街畔瑞吉酒店的一间小型会议厅内,一场围绕“欧元和欧洲经济”的讨论会正在举行。在此次国际金融论坛第三期领袖对话中,若单从现场人数看,这实在算不上大排场,但当欧洲央行前行长特里谢、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戴相龙、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等嘉宾鱼贯而入后,本次对话会的规格自然毋庸赘言。借李克强总理访欧的“东风”,嘉宾热议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欧洲”,离不开“欧元”,离不开“欧债危机”,离不开“欧洲经济复苏”……

  2009年,一场主权债务危机不期而至,并像瘟疫一样在欧元区国家间蔓延开来。一时间,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相继倒下,被金融市场戏称为“欧猪五国”。在接下来的几年,“欧猪五国”饱受摧残,不仅自身经济陷入负增长,也将核心国德法两国拉入低增长区间。五年过去了,欧洲经济现状如何?为何债务危机偏偏发生在欧洲?欧债危机到底因何而起?在未来经济复苏的道路上,还将有哪些障碍?

  特里谢在其主旨发言中针对上述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欧洲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就已开始反弹,但并不明显,直至2013年下半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国才明显从债务危机的阴霾中解脱出来。可以说,危机已经进入尾声。那么,为何债务危机不发生在美国、中国,而是欧洲?在他看来,可归纳为六大原因,包括单纯的货币“联盟”未能与财政政策区的配套,没有建立完备的风险监控体系对欧元区内成员国的经济账户等进行监控,没有一个统一的银行业联盟,没有金融稳定机制兜底,没有单一市场,危机前部分国家未能推进一系列强劲的结构性改革等。“令人欣慰的是,危机让我们意识到了这些不足和缺失,它们正在一一被克服。我们也看到,经过一系列调整、改革后的欧洲经济正在重新走上复苏轨道。”特里谢说。

  当谈及危机根源时,特里谢指出,虽然相当一部分观点将主要矛头指向“欧元”,认为是于1999年成立的跨主权货币———欧元将各国本不统一的市场、财政强拧在一起所致。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欧债危机的爆发正好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后,那么,一度扰乱美国进而引发全球性危机的次贷危机自然脱不了干系。在特里谢眼中,欧债危机是次贷危机的延续。戴相龙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外界一味抨击单一货币的做法并不准确,称“欧债危机并不是全面危机,而是财政危机。”

  庆幸的是,欧债危机正在远去。自2012年7月欧盟出台一揽子救援计划以来,欧洲国家相继走出债务危机泥潭,欧洲经济在2013年下半年以来出现明显改观,各项经济指标触底回升。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先后上调了欧元区经济预期。同时,经过了债务危机的洗礼,欧洲各国的决策层也进一步统一了认识,即要根治危机就必须尽快弥补各国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产生了财政监管、金融监管机制上的缺位。值得肯定的是,经过各国的努力,欧洲已经在“财政一体化”、“金融监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特里谢并不满足。他认为,欧债危机虽告一段落,但欧洲经济复苏之路仍然漫长。当前,欧洲经济面临着通缩的巨大风险,一旦陷入通缩陷阱,欧元区经济很可能重蹈当年日本的覆辙,陷入长时间衰退。李若谷也认为,欧洲经济面临着三大挑战,除了通缩,还有失业和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这些都成为了欧洲经济复苏道路上的绊脚石。“目前,除德国等少数北欧国家外,法国经济已陷于停滞,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的经济又落入负增长区间。”李若谷说。

  “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各项一体化进程和强化金融监管的同时,我认为,各国还应该坚持不懈地推进结构性改革,这是欧洲经济复苏的关键。”特里谢指出。成思危也认为,当前的欧洲经济复苏是脆弱的,各国经济失衡状况依然严峻。不仅如此,最新欧洲议会选举结果表明,欧洲各国国内的右翼极端势力迅速壮大,民粹思想沉渣泛起,这对推进改革构成障碍,更对一体化发展不利。这需要欧洲各国执政党引起高度重视。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