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生前遗嘱”是信托业转型重要一环

2014年07月02日 10:10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生前遗嘱”将是推动我国信托业转型的重要一环。

  “生前遗嘱”针对的,是我国信托业过去数年来建立的刚性兑付机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风险。

  我国信托业近几年迅速增长,资产规模已接近11万亿元,夺得金融行业第二的位置。其中,刚性兑付功不可没。在刚性兑付的背景下,作为唯一横跨货币、资本和实业三界的金融机构平台,信托公司为投资者提供了“零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为各路融资方解决了资金难题,信托公司也因此获得了丰厚回报。然而,这一切可以持续吗?

  在多数信托融资项目中,信托公司仅起到通道作用。一些爆发问题的信托项目清楚地揭示出其风险所在:项目、信托计划销售皆由银行或第三方进行,然而,一旦融资方产业链出现问题,信托公司仍将首当其冲,承担兑付责任。信托业的问题在于融资方的隐秘性和资金链条的复杂性,将多家公司连接在一起。一旦一家融资方出事,很可能导致多家信托公司同时出现问题。因为没有刚性兑付失败的先例,任何一家信托公司若因出现兑付危机而未妥善处置、使投资者受到损失,那么极有可能影响到的是整个行业。

  进入2014年以来,随着矿产、实业、地产等多个行业风险的爆发,牵连的信托公司也越来越多。根据中信证券报告,2014年将有7966只信托产品到期,规模合计9071亿元,本息合计1万亿元,约占68家信托公司管理资产总规模的10%。一些激进的信托公司在涉矿、涉地信托项目上投入过大,现已面临迫在眉睫的风险。

  “生前遗嘱”的推出,正是化解存量信托风险的一着好棋。通过“生前遗嘱”,可以确保在信托公司陷于实质性财务困境或经营失败时,能够得到迅速而有效的处置,从而避免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我国绝大多数信托公司都已经意识到,“刚性兑付”的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信托业若想长远发展,必须从原来的通道化的融资类业务转化为主动型的资产管理业务。然而,转型并不简单,它意味着原有收入的丧失。如何化解原有业务积聚的风险?过去的诸多案例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健全的退出机制,当出现单一风险时,就有可能使整个市场陷入混乱,从而引发恐慌。

  此时,“生前遗嘱”的推出,再配合随之而来的信托业稳定基金,将为信托业的市场化转型奠下坚实基础,其影响将是长远的。证券时报记者 程林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