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他们为何不愿成为私募正规军?

2014年07月09日 14:21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0)

  证券时报记者 杨卓卿

  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机构已超3500家。

  但是,这个数据与活跃于资本市场多如牛毛的私募机构相比,占比仍很小。不仅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私募没有意愿变身正规军,就连业内巨头千合资本及泽熙投资也尚未登记备案。

  在外界看来,私募成为正规军好处很多:在业内竞争及形象推介方面形成优势,登记备案后可自主发行产品,不仅投资领域限制被打开,公司的运营成本也得以降低……

  既然如此,为何大批私募还是不愿登记注册呢?

  先说说千合资本和泽熙投资这类私募巨头。它们实力雄厚且声名远播,在业内的竞争力毋庸置疑,不管是否拥有正规身份,它们的产品总是被投资者抢着认购。正规军这个名号对它们来说,似乎意义不大。

  而就上述两者独特的风格而言,它们对私密性的要求要高于其他私募。因此,尽管变身正规军后,投资领域可以相对放开,千合资本及泽熙投资仍不为备案制所动。至于与渠道合作的那点管理费,显然也难令这类私募土豪入眼。

  那些不愿变身正规军的中小私募的想法又是什么?

  记者从业内了解的情况显示,担心监管趋严导致操作不便成为中小私募迟迟不愿被“招安”的主要原因。

  按目前的规则要求,登记备案的私募管理人公示信息主要包括:机构名称、注册地址、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姓名及工作简历、其他高管姓名、员工人数等;基金的公示信息则包括:基金名称、管理人名称、基金类型、托管人名称、主要投资领域等。

  尽管监管部门目前只对相关信息的匹配度、完整度有要求,不做真实性审查,但一直游走于监管之外的部分私募对此仍感到不适应。

  这部分私募往往存在一些打擦边球甚至违规的操作,比如从业人员买卖股票,投资杠杆比例过高等。对于纳入监管,这类私募自然心存忌惮。

  此外,一些名气不大、业绩平平的小型私募机构则表示,即便自己登记备案,在数千家同类机构中也无相对优势,没有实际意义。它们即便不心疼今后每年要向协会缴纳的数万元会员费,也担心变身正规军后监管日趋严格,私密性逐渐丧失。

  记者有个私募朋友,就极不愿去协会登记备案的。他所在公司是某央企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公司主业是受托管理集团的十几亿元资金,另外也接受发行产品接收打理外部资金。

  如果备案制是强制性的,他所在的公司肯定不能以公司名义备案,而要将发行管理私募产品的部门剥离出去,以子公司的名义备案。而公司运行日久,在业内已颇有名气,但肯定不愿接受更为严格的监管。“归根到底,私募基金都是靠业绩说话,纳入备案的私募优势可能真不如想象明显”。

  确实,对于靠业绩说话的私募基金来说,只要合法合规,备不备案,生意都不难做。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