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央行或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2014年07月14日 10:49 来源:信息时报 参与互动(0)

  央行行长周小川上周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期间一个吹风会上的讲话引起市场人士热议。周小川不仅谈到中国利率市场化实现时间表,同时也透露央行准备用新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意图。分析人士纷纷猜测,央行正在创设一种新的价格型基础货币投放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并通过PSL的利率水平来引导中期政策利率。

  新型工具PSL呼之欲出

  周小川近日在“金融改革与跨境监管专题会议吹风会”上表示,关于利率市场化的进度时间表,社会上和金融界都还在讨论。作为利率主管部门,央行有自己的时间表,这个时间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内经济、国际经济等外部条件来执行。“我感觉,中国最高层领导都说改革要有紧迫感,要只争朝夕,所以我们按此进行准备。”周小川表示,利率市场化两年内应可实现,且央行准备让政策利率引导市场利率,并正在为短期和中期利率准备两个或三个政策工具。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央行在准备2至3种主要政策工具”的表态,似乎预示着PSL呼之欲出。“最近业界对有关央行创设货币政策工具、改进货币调控架构的讨论日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需要抵押品,这与盛传的PSL一致。预计央行将很快推出PSL,代替过去以外汇占款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格局。”宏源证券分析师陈磊昨日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所谓PSL(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即抵押补充贷款,是指央行以抵押方式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合格抵押品可能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PSL的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期限相对较长;二是由央行主动发起;三是可能采取市场化招标方式。

  陈磊分析称,过去10年间,我国基础货币投放主要是靠外汇占款,但是今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转型以及国际经济的多变,新增外汇占款呈现显著下滑态势,5月央行口径新增外汇占款仅3.61亿元。“外汇占款这个基础货币的依据已逐渐缺失,再贷款、PSL等新型工具逐渐登场,有望对基础货币投放形成结构性补充与替代。”

  PSL利率或可作基准利率

  简单而言,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包括央票发行与正、逆回购等)是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用于调整货币供应量;而利率则属于价格型工具,主要是通过对基准利率的调整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影响微观主体的投资等经济行为。

  “PSL的三大作用,一是新的货币投放工具,二是可能成为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三是可用于打造中期政策利率,相比再贷款,PSL可避免信用风险问题,同时建立新的政策利率基准,逐步完善价格调控框架。”陈磊分析称,PSL政策工具的创设,将对经济与金融运行产生多方面重要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管制的放开,PSL或许将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以及引导利率水平的重要工具。

  “PSL就是商业银行以贷款资产作为抵押,央行以此提供流动性的一种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国信证券分析师钟正生对此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央行推出PSL的大背景,是基础货币投放渠道转化与合格抵押品缺失。为保证央行资产的安全性,央行投放基础货币一般需要资产抵押。

  钟正生还指出,PSL和再贷款、纯粹的无抵押信用贷款有着本质不同,也不是再贷款的升级版。如果PSL能够成为商业银行获取基础货币的主流渠道,那么PSL利率完全可以充当政策基准利率,并借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有利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货币政策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对市场有何影响?陈磊表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推出将起到稳定金融机构预期的作用,有利于降低资金价格波动和社会融资成本。

  在本周补缴准备金的“余威”下,7月以来的资金面反倒比6月底的季末节点更加紧张起来,资金价格上周节节上行。对此,央行7月10日果断将正回购缩量,仅开展100亿元28天正回购,创下了本轮正回购重启以来的单日最低水平,但利率继续持平。“后续资金紧张压力仍存,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逆回购+PSL组合推出的可能性将会加大。”

  农行报告对此也表示,市场利率变化滞后二到三个季度对经济有显著影响,今年一季度经济放缓与去年三四季度融资成本上升关系密切。无论出于稳增长还是防范风险,管理层已不会容忍资金价格全面无序攀升。(记者 徐岚)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