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正回购利率下行:央行旨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2014年08月01日 09:2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正回购利率下行显示出管理层引导短期资金价格回落的政策意图,这与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宏观背景相呼应。从31日正回购规模看,回笼量较29日有所增大,且期限也从28天缩短为14天,这意味着央行倾向于增加短期操作频度,熨平短期资金面波动,更为关键的是,中标利率下行有一定的引导利率下行的考虑。

  近期,管理层明确释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信号。7月31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重启14天正回购取代28天品种,且中标利率降低10个基点。央行当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开市场7月31日进行260亿元人民币正回购,期限14天,中标利率从前次的3.8%降至3.70%。此前的7月29日,央行进行了150亿元正回购,期限为28天,利率为4%。

  业内人士就此认为,正回购利率下行显示出管理层引导短期资金价格回落的政策意图,这与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宏观背景相呼应。

  “从31日正回购规模看,回笼量较29日有所增大,且期限也从28天缩短为14天,这意味着央行倾向于增加短期操作频度,熨平短期资金面波动,更为关键的是,中标利率下行有一定的引导利率下行的考虑。”来自华安证券的宏观分析师对本报记者表示。

  “受公开市场操作消息的影响,当日银行间债市也发生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某市场交易员表示,“14天正回购利率下调利好市场,现券买盘强劲推动收益率自高点明显回落。”

  相关分析认为,14天正回购发行利率小幅下调是响应国务院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号召,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出现明显的放松信号,更多的是一种“定向”解决问题的思路体现。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会议还明确指出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更加注重定向调控”。

  很显然,通过市场手段引导预期和市场,亦是定向调控思维的延续。

  今年以来,定向调控成为宏观调控热词。上半年,管理层两次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性减税范围,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半年过后,宏观调控成绩斐然,目前经济运行在明显企稳的同时略有回升,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就业形势良好。

  而就在7月份官方和民间制造业PMI行将出炉之际,多家分析机构预估的中值显示,我国7月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料进一步升至51.4,经济企稳迹象更加稳固。

  上述华安证券宏观分析师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企稳以及年末通胀压力的增加,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的概率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在执行上没有空间。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可能会有更多的定向性措施相继出台。

  有分析认为,定向调控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实体经济层面,另一个是货币政策的层面。实体经济层面主要是对“三农”、小微企业进行一些政策方面的扶持及财税方面的优惠。货币政策层面,在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政策支持的同时,引导利率走势,也不失为定向思维的延续。

  “从近期管理层的各种表态,也能看出其对加强利率引导的考量。比如说,PSL的探索有助于打造一个中期政策利率,以实现在短期利率管理之外,对中长期利率水平的引导;亦既是说,公开市场操作中回购中标利率也有一定的引导意味。”上述华安证券宏观分析师称。

  另有专家表示,常态化操作的回购利率,往往比存贷款利率更快地传递利率政策信号,有利于加强对市场预期的引导,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公开市场操作的普遍性和适用性要强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而以回购利率作为政策目标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调整,更是国外央行的常见做法。

  当然,如何进一步完善利率传导和引导机制,尚需探索。“在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当下,迫切需要用以引导市场利率走向的政策目标利率。换句话说,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还缺乏基础的利率锚,如缺少偏重于短期的政策指标利率,及更着眼于长远的中长期利率指标等。”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

  而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记者会上也表示,在利率市场化实现之后,央行还是要通过货币市场的有效传导机制,来体现央行政策利率对市场的引导作用。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