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董登新:新政利于长期资金投资

2014年08月15日 11:04 来源:央广网财经 参与互动(0)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推出十项举措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证监会直接参与的有三项,分别是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缩短企业融资链条和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包括逐步扩大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范围和规模,按照国家税收法律及有关规定,对各类长期投资资金予以税收优惠等。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此作出分析。

  经济之声:缺少长期投资资金是A股市场一直面临的难题。此次国务院提出"逐步扩大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范围和规模,对各类长期投资资金予以税收优惠的措施对股市提供增量资金起了怎样促进作用?

  董登新:已经这样在做了,曾经在2013年也要开始实施差异化的红利税,这个政策的借鉴了美国的做法,美国的市场它就为了鼓励长期资金的投资资本市场。在两方面实施差异化持股的税收政策,一方面就是红利税,另一方面就是资本利得税。

  我们国家目前红利税实行了差异化的税收政策,但如果印花税将来在税制改革里面也可能会采用资本利得税来替代,也可以借鉴一下美国的做法。资本利得税如果能够采用差异化持股期的税收政策,这确实对于长期资金投资资本市场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但是这个从实际操作上来说好把握吗?如果说跟持股的期限来挂钩的话,这个在操作上实操阶段好把握吗?

  董登新:好把握。长期资金投资,它不是强势性的,它是一种鼓励,政策导向。如果你愿意我给你税收优惠,很多人说我不愿意,你不愿意你就继续短炒。从这个意义上到美国的市场是非常自由的,但它同样实行了持股期长短的差异税收政策,在红利税和资本利得税上获得非常的效果很好,我们国家在目前市场短炒投机过剩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实施差异化的持股期税收政策,一定可以起到导向长期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的效果。

  主持人:长期以来股市投资者还是以散户为主的,如果长期资金给予这种税收优惠进入市场对于投资者结构会带来很大的改善吗?

  董登新:是的,大家要分清概念,机构投资者不等于长期投资者。现在的机构投资者很多都是做短线的,将来实行对长期资金的税收政策鼓励,个体投资者也可以在这方面受益的,也可以有利于导向我们目前的散户做短炒,散户专业投资这些方面的知识不能够跟机构比。如果做短炒,散户的损失概率是比较高的。如果将来能够从税收政策上导向我们的散户,适当的做长期投资,这可能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我们散户的投资整体收益率。

  主持人:另外股市的蓝筹股是长期比较低迷的,而创业板等等这种小盘股也是非常火爆,是不是也和机构投资者力量弱小有关系呢?如果说长期资金入世之后会不会改变现在的情况呢?

  董登新:蓝筹股的低估值的现状因为两方面因素,一个方面是机构投资者的不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长期资金的这样介入的不足。国内的市场目前环境主要是偏好炒小、炒新、炒杀,认为蓝筹股总股本比较大,所以难以操纵,股价不容易波动,很难获得短期差价。所以如果实施了对于长期资金投资资本市场税收鼓励政策的话,当然会激励机构投资者和散户,青睐那些有着较强的现金分红的一些蓝筹股,所以可以大幅提升蓝筹股的投资价值,修复蓝筹股的过低的估值。

  主持人:另外在十项举措中看到一点,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那么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这样的背景之下,你觉得企业接下来这种IPO会不会速度有所加快?有所放宽呢?

  董登新:是的。保持低迷的货币政策给予了做大做强资本市场的最好借口,最佳机遇,最强的政策支持。所以在保持低迷的货币政策下面,银行的信贷融资规模的增长会受到抑制。相反,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速度,扩容的规模会加快,尤其是场外市场,新三板和地方柜台VC和PE,在这方面将会强大崛起。

  主持人:但是说到这可能又要有一个跷跷板的效应了,可能对于银行来说会有更多的限制和不利,那么对于整个银行板块来说未来我们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董登新:银行也应该说走过了十年的暴利之后现在开始进入盘活存量和信贷结构调整的阶段,也包括利率市场化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银行将来会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更多的机遇会让给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那么可能未来企业的融资,无论是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将会把更多的融资的焦点聚焦到我们的资本市场上来,从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来说都是未来企业融资的主战场。

【编辑:张明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